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大慄樹傳播

    原作】

    別母--[清] 汪中

    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閒坐話艱辛。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裡人。

    【注視】

    夜欲分:快到半夜了。

    白頭:老人,此指詩人的母親。

    話艱辛:訴說生活的艱辛。

    天涯路:遙遠漫長的旅途。

    夢裡人:在睡夢裡見到親人。

    【古詩今譯】

    在細雨如酥的春夜,詩人坐在跳躍的燈光下,傾聽著滿頭白髮的老母訴說著多少年來的生活艱辛。雖然時間已近夜半,還沒有睡意。為了能讓讓母親生活得好一些,天亮後,自己又要遠走他鄉,與老母親天各一方。以後的日子裡,母子即使日思夜想,也只能在夢中才能相見。

    【賞析】

    汪中(1744-1794),清代學者、駢文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蘇)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貢生(指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中被選取入太學或備錄用的秀才),後絕意於仕進。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無力求學,由寡母啟蒙。後因依書商為傭,才有博覽經史百家書籍的機會。他稟性*耿直,疾惡如仇,尤其能不囿(音y&ogra一ve;u,侷限)時俗,諷諭權貴,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敢於立異說,標新論,因此被當世視為狂徒,使他受到種種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懷才不遇,他只得依靠當幕僚和賣文為生。

    汪中幼年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可是等到自己長大以後,卻仍然不能侍奉於母親的床前,無法讓母親過上衣食富足的日子。這首《別母》詩就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深情厚意而寫的。作品寫出了一個兒子對母親的不捨與思念,但是卻又不得不為了前程,為了讓母親過上更好的日子而遠走他鄉,淋一漓盡致地表達了即將分別的點點離愁。

    “細雨春燈夜欲分”。這是一句經典的景物描寫。在詩人與老母親分別的前夕,夜靜更深,春雨綿綿,燈光如豆。這春夜、細雨、春燈的描寫,不僅是當時真是清淨的簡單描述,更是為了突出一種悲涼、哀愁的氛圍,彷彿就是詩人悲涼心境的再現。這一情景的描寫,令人不能不想到唐代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白頭閒坐話艱辛”。在這充滿悲涼,充滿離情別緒的綿綿雨夜,母子倆坐在昏暗的燈光下“話艱辛”,都說些什麼?母子分別,要說的一定很多很多,包含一著多少年來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種種生活艱辛。回首往昔,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養大成*人,究竟有多少磨難那是可想而知的;說到眼下,雖然自己已經長大了,可是又不能侍奉母親於床前。想到將來,前途又在哪裡呢。凡此種種皆為“白頭閒坐話艱辛”的範疇,況且天亮以後母子就要長久分別,因此才“夜欲分”還依然在交談。

    “出門便是天涯路”。天明之後詩人就要啟程了,出門求功名也好,謀求生活之路也罷,總之一句話,兒子要離開母親,遠走天涯,與母親天各一方,將不能守護孝敬母親於床前了。無論對於兒子,還是對於母親,這都是難以承受的分離之苦,悲涼、悽婉、牽掛、離愁的複雜心情是無法平靜的。這一句是感情的又一次升溫,是詩人依戀一母親,母親牽掛兒子,母子深愛的牽掛的極致表現。

    “明日思親夢裡人”。母子從此天涯海角,一團一聚之日遙不可知,因此,只有在睡夢裡才能相見,就連最起碼的話家常也變成了一中難以實現的奢望,蘊含了無盡的地嘆息和百般的無奈。這一收呼應了全篇,昇華了主題。

    作品在語言上以樸實平白見長。全篇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使用典故,但是母子深情與悽婉悲涼的離愁別緒卻表現得淋一漓盡致,令人讀來從心底滋生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格蘭風笛、愛爾蘭哨笛和愛爾蘭肘風笛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