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丙小丁

    鄭和,雲南人,本姓馬,進宮為太監,後得皇寵步步高開得姓鄭,回族人。由史推此人儀表不俗,才志甚高,精通外語,深得皇上信任。六下或七下西洋目的:領皇命,展示大明朝實力,傳秘密尋找前皇下落,又加之鄭和信教,最後遠到麥加朝聖。筆者認為鄭和是六下西洋,最後一次去的不是他。

  • 2 # 狼居高閣

    根據正史記載,鄭和一共七次率領船隊遠航,史稱“鄭和七下西洋”。這其中有六次是在永樂時代完成的,最後一次已經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代。從1405年第一次航行開始到1433年第七次航行結束,前後一共28年。

    第一次。自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鄭和率領船隊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次航行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一些國家的使臣登上了鄭和船隊前往南京朝拜明朝皇帝。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自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鄭和首航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主要任務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途徑汶萊、泰國、高棉、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自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鄭和與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自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第五次。自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這一停,將近十年。

    第七次。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可以看到,鄭和七次下西洋,有六次是在朱棣統治時期。數百年以來,很多人都猜測鄭和下西洋還有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為了尋找在靖難之役中不明生死的明惠帝朱允炆。筆者認為,在永樂朝前期的幾次航行中,朱棣可能會有這方面的考慮,畢竟作為造反獲得皇位的他,對侄子朱允炆有一種莫名的擔心和畏懼。但隨著自身位置的穩固和永樂王朝實力的提升,朱棣不會再在意世人對他得位不正的非議和傳言,而是更想做一番大事業讓世人和後人敬佩他,支援他,最終承認他取代朱允炆是應該的,正確的!鄭和下西洋,就是他的“豐功偉業”之一。

    從這一意義上來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確實是為了尋找明惠帝朱允炆,但朱棣尋找的不再是那個廢帝朱允炆,而是活在他內心恐懼深處的朱允炆!

  • 3 # 草上飛8473570

    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好望角.主要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其次和世界各國做公平貿易,增加了世界各華人民對中華民族瞭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釋小龍從小就功夫了得,為何長大了卻不走像李連杰的功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