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擴充套件資料:作為一個“90後”的年輕人,如果說我對中國傳統古籍經典開始有了一些初步基礎學習的話,我想,朱自清先生應該是我一位十分重要的引領人。朱自清先生出生於1898年,江蘇省海州(今東海縣)人。朱自清先生文史兼長,尤擅詩論,不僅以詩人、散文家著稱於世,更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學者、通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僅在我們幼年啟蒙之時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常讀常新,百讀不厭。朱自清先生的學術著作,更是很多成年人文化“啟蒙”的經典教材。著名文史學家王瑤先生青年時期師從朱自清先生,王瑤先生在《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說:“他雖然是有成就的專門學者,但並不鄙視學術的普及工作。他不只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廣度。”把我領到中國傳統古典之學大門口的,正是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這本小冊子。這本書是1938年9月朱自清先生為當時的教育部編寫的教科書目錄,1942年編訂成冊出版。這本書深入淺出,文詞平實,幾乎沒有深奧的術語,內容豐富,條理明晰,通俗易懂,輕鬆有趣,“確是罕見的普及古代文獻知識的讀物”。這本書以介紹古書經典為主,涵蓋經史子集的必讀書目,類似於名著導讀。全書以文字之學居首,以《說文解字》為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為第十三,是全書末章,有總結全書的意思。從甲骨卜辭,一直說到清末“新文體”、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暢行。全書最終,朱自清先生說:“中國一切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語言的現代化也是自然的趨勢,並不足怪的。”朱自清先生寫下這話距今已有80年,今天聽來,非但沒有過時,反倒似乎更是在說明當下發生的事實。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這部小冊子,成為了我在成年時期的一本啟蒙教材。朱自清先生自序此書說:“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可是如果讀者唸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如果說,我是那個在經典之海中希望有所收穫的漁人,那麼朱自清先生的這部書便是他贈給我這漁人的筌箵。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擴充套件資料:作為一個“90後”的年輕人,如果說我對中國傳統古籍經典開始有了一些初步基礎學習的話,我想,朱自清先生應該是我一位十分重要的引領人。朱自清先生出生於1898年,江蘇省海州(今東海縣)人。朱自清先生文史兼長,尤擅詩論,不僅以詩人、散文家著稱於世,更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學者、通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僅在我們幼年啟蒙之時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常讀常新,百讀不厭。朱自清先生的學術著作,更是很多成年人文化“啟蒙”的經典教材。著名文史學家王瑤先生青年時期師從朱自清先生,王瑤先生在《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說:“他雖然是有成就的專門學者,但並不鄙視學術的普及工作。他不只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廣度。”把我領到中國傳統古典之學大門口的,正是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這本小冊子。這本書是1938年9月朱自清先生為當時的教育部編寫的教科書目錄,1942年編訂成冊出版。這本書深入淺出,文詞平實,幾乎沒有深奧的術語,內容豐富,條理明晰,通俗易懂,輕鬆有趣,“確是罕見的普及古代文獻知識的讀物”。這本書以介紹古書經典為主,涵蓋經史子集的必讀書目,類似於名著導讀。全書以文字之學居首,以《說文解字》為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為第十三,是全書末章,有總結全書的意思。從甲骨卜辭,一直說到清末“新文體”、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暢行。全書最終,朱自清先生說:“中國一切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語言的現代化也是自然的趨勢,並不足怪的。”朱自清先生寫下這話距今已有80年,今天聽來,非但沒有過時,反倒似乎更是在說明當下發生的事實。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這部小冊子,成為了我在成年時期的一本啟蒙教材。朱自清先生自序此書說:“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可是如果讀者唸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如果說,我是那個在經典之海中希望有所收穫的漁人,那麼朱自清先生的這部書便是他贈給我這漁人的筌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