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呆夢話

    阿呆認為,五丈原之戰的勝敗無所謂,即使勝了,也是每多大意義的。因為,諸葛亮的北伐本來就是一種被動的戰爭,無奈之舉。按照當時的實力來說,一城一池的勝利,解決不了大問題,即使勝利了,蜀國軍隊還是會退回漢中的。

    阿呆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來看看當時的背景情況:

    自從219年孫劉聯盟被打破之後,加之後來夷陵之戰的兩敗俱傷,蜀吳兩國都元氣大傷,對付強大的曹魏,只有抵抗和還手,均無進攻之力。

    到諸葛亮五丈原之戰的234年,這已經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前幾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無論從軍事實力上,經濟實力上,軍民上下的信心上,都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再看看魏國,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戶六十六萬餘,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實力。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建國14年來沒有大規模用兵,兵強馬壯的,實力雄厚。

    可以想象一下,是這樣一幅場景,一個瘦弱的疲憊不堪的病人,翻山越嶺跑到人家門口,要打一個魁梧的壯漢,能贏嗎?

    很多朋友要說了,諸葛亮足智多謀啊,用計啊,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

    阿呆要說的是,諸葛亮也知道是打不贏的,但不得不打。大國之爭,拼的是實力。正是因為魏國實力太強,諸葛亮才會主動出擊的。

    也就是說:以功為守,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219年的荊州之戰之後,諸葛亮就已經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隆中對的戰略被破壞了,興漢室成霸業的願望破滅了,能保住蜀國的生存就成了最終目的。白帝城託孤,讓諸葛亮將這一目標作為首要目標。蜀國的優勢是什麼呢?四周險要,有非常好的天然屏障。東邊吳國要進攻,需要沿著長江走水路逆流而上,以當時的條件,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對於蜀國來說很容易防守的。諸葛亮唯一擔心的是,魏國軍隊突破秦嶺的天然險阻。畢竟來說,陸路再難再險,也是能攻破的。況且,自關中翻越秦嶺進入漢中,有四條古道,儻駱道、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雖然艱險,但都是能通行的。

    諸葛亮為什麼要一次次地北伐?

    一方面給魏國以威懾,讓天下看看:我蜀國是強大的,不怕你的,還有能力來打你的。

    二是給當時的成都政權看的,看:我諸葛亮沒有混日子,我一直在為完成先皇的心願做奮鬥。

    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拒曹魏與家門之外。讓魏國沒有機會進攻漢中,更不可能進軍成都。漢中是門戶啊,進了漢中,再拿益州,拿就如同探囊取物,容易多了。

    我們再看看,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有多艱難: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

    這次諸葛亮沒走平坦的祁山道,走得是褒斜道。褒斜道就是當年韓信明修棧道的地方,棧道是什麼樣的,有多難走,大家有機會去漢中的石門景區看一下就知道了。走這個道而來,說明是輕裝的,沒有輜重武器的,也沒有多少人馬的。而且,初來乍到就糧草不濟,說明真的窮困潦倒了。既然是走險路來的,為啥不突襲魏軍,而要“待機伐魏”呢?沒辦法,沒實力啊。

    對陣的魏軍統帥司馬懿非常聰明,我也不打你,我拖死你。以最少的傷亡換取勝利。所以,從春天拖到秋天。諸葛亮拖不起,他需要速戰速決,所以想方設法弄出個葫蘆溝火燒魏軍的計謀,沒想到一場大雨,使魏軍逃過一劫。

    這次火燒葫蘆溝就是成功了,就是燒死司馬懿,也改變不了整個戰局,改變不了兩國的實力懸殊的差距。

    總之,蜀國的滅亡,自219年荊州之戰就已經註定了,只是時間而已。諸葛亮幾次北伐,也只是以空間換時間而已。

    阿呆愚見,供各位商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芽如何種?種植和食用小麥芽有什麼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