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紅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民俗風物的描寫,如《生死場》中麥收時的場景,《小城三月》中的滿族人服飾等,都帶有濃郁的北方特色。在《呼蘭河傳》中,蕭紅更是不惜筆墨向人們描述了看野臺子戲、放河燈、逛娘娘廟大會時的盛況以及跳大神、跳秧歌等獨特的北方民俗。每當這個時候,當地人無不呼朋喚友、拖家帶口地趕去看熱鬧,整個小城都沸騰起來。
蕭紅濃墨重彩的描述這些表面看起來熱鬧非凡、處處洋溢著節日喜悅氣氛的民俗的同時,時刻沒有忘記自己啟蒙者的身份和作家的使命感,透過她的描述,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每一種民俗“狂歡”的背後所透出的寒涼、悲慼是深入骨髓的,直抵人們靈魂的深處。
如在描寫人們觀看野臺子戲的盛況時,作者著重敘述了人們看戲時的熱鬧場景:相親的相親、調情的調情、罵戰的罵戰,人山人海中一片喧鬧,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根本看不清,也聽不清唱的是什麼,更別提唱得好壞了。但這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只是覺得“一年沒有什麼別的好看,就這一場大戲還能夠輕易地放過嗎?所以無論看不看,戲臺底下是不能不來。”顯然,人們看戲並不是因為喜歡聽戲,而是不能錯過這有別於平淡日常生活的熱鬧景象,人們更多的是去湊熱鬧而非看戲。
蕭紅描寫如此民俗“狂歡”的背後是對人們枯燥沉悶生活的揭示,文字熱鬧的表象下,傳達的是一種蒼涼和沉重。 在《呼河蘭傳》中,蕭紅也寫到了像跳大神這樣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只要一打起鼓來,就男女老幼,都往這跳神的人家跑,若是夏天,就屋裡屋外都擠滿了人。還有些女人,拉著孩子,抱著孩子,哭天叫地地從牆頭上跳過來,跳過來看跳神的。”跳大神本是當地人們用來給病人治病的一種封建迷信行為,卻引來了周圍人近乎瘋狂的圍觀。他們並不關心請神的人家是否治好了病,他們只是把其當做一種娛樂,一種消遣,藉以打發無聊的生活,消磨無趣的時光。
透過蕭紅對當地民俗的描寫,我們深深切切體會到的是一種人們精神上的空虛、麻木,歡快表象下的寂寞、寒涼以及熱鬧背後的感傷、無奈。蕭紅既以女性的悲憫情懷同情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同情他們苦悶乏味的生活,無意義的生存狀態以及寂寞淒涼的命運,又以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和批判人們這種不自知的麻木愚昧以及病態的看客心理。
所以說,蕭紅筆下的民俗,不僅僅是一場北方民俗風景圖的簡單展示,更是帶著直擊人類靈魂的力量的對人們麻木空虛的精神狀態的深刻揭示。也正是蕭紅作品中所承載的這種厚重的啟蒙意蘊,才使得蕭紅的文學創作更有深度。
在蕭紅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民俗風物的描寫,如《生死場》中麥收時的場景,《小城三月》中的滿族人服飾等,都帶有濃郁的北方特色。在《呼蘭河傳》中,蕭紅更是不惜筆墨向人們描述了看野臺子戲、放河燈、逛娘娘廟大會時的盛況以及跳大神、跳秧歌等獨特的北方民俗。每當這個時候,當地人無不呼朋喚友、拖家帶口地趕去看熱鬧,整個小城都沸騰起來。
蕭紅濃墨重彩的描述這些表面看起來熱鬧非凡、處處洋溢著節日喜悅氣氛的民俗的同時,時刻沒有忘記自己啟蒙者的身份和作家的使命感,透過她的描述,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每一種民俗“狂歡”的背後所透出的寒涼、悲慼是深入骨髓的,直抵人們靈魂的深處。
如在描寫人們觀看野臺子戲的盛況時,作者著重敘述了人們看戲時的熱鬧場景:相親的相親、調情的調情、罵戰的罵戰,人山人海中一片喧鬧,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根本看不清,也聽不清唱的是什麼,更別提唱得好壞了。但這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只是覺得“一年沒有什麼別的好看,就這一場大戲還能夠輕易地放過嗎?所以無論看不看,戲臺底下是不能不來。”顯然,人們看戲並不是因為喜歡聽戲,而是不能錯過這有別於平淡日常生活的熱鬧景象,人們更多的是去湊熱鬧而非看戲。
蕭紅描寫如此民俗“狂歡”的背後是對人們枯燥沉悶生活的揭示,文字熱鬧的表象下,傳達的是一種蒼涼和沉重。 在《呼河蘭傳》中,蕭紅也寫到了像跳大神這樣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只要一打起鼓來,就男女老幼,都往這跳神的人家跑,若是夏天,就屋裡屋外都擠滿了人。還有些女人,拉著孩子,抱著孩子,哭天叫地地從牆頭上跳過來,跳過來看跳神的。”跳大神本是當地人們用來給病人治病的一種封建迷信行為,卻引來了周圍人近乎瘋狂的圍觀。他們並不關心請神的人家是否治好了病,他們只是把其當做一種娛樂,一種消遣,藉以打發無聊的生活,消磨無趣的時光。
透過蕭紅對當地民俗的描寫,我們深深切切體會到的是一種人們精神上的空虛、麻木,歡快表象下的寂寞、寒涼以及熱鬧背後的感傷、無奈。蕭紅既以女性的悲憫情懷同情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同情他們苦悶乏味的生活,無意義的生存狀態以及寂寞淒涼的命運,又以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和批判人們這種不自知的麻木愚昧以及病態的看客心理。
所以說,蕭紅筆下的民俗,不僅僅是一場北方民俗風景圖的簡單展示,更是帶著直擊人類靈魂的力量的對人們麻木空虛的精神狀態的深刻揭示。也正是蕭紅作品中所承載的這種厚重的啟蒙意蘊,才使得蕭紅的文學創作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