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專家劉愛民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特別是90後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基調的語言和圖文,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

    年輕人受到“喪文化”影響是一個普遍現象。一方面近十多年來,由於後市場經濟化與社會全球化的影響,中國社會轉型提速,階層上升通道趨向狹窄,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腦力工作者”趨向普眾化,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工作、房子、車子、婚姻等的壓力,讓年輕人愈加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而且在短時間內難以跨越,導致以“會拼才會贏”為價值導向的主流價值觀受到衝擊,引發了年輕人物質焦慮和價值觀的迷失。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策略和需要,年輕人往往大幅降低期望值,以求迴避因為可能的失敗或無法達成目標而產生的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否定。“喪文化”正好契合了這種需要;另一方面,青年群體尤其是18歲至25歲左右的年輕人正處於成人初期,自我意識高速發展但沒能達到健全水平。處於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存在高度的自我關注以及自我不穩定性,情緒容易劇烈波動,出現叛逆、焦慮、極端化的心理狀態,同時,年輕人也正處在面臨多種選擇多種人生的特殊時期,容易陷入迷茫,年輕人如此種種的心理狀態正好與“喪文化”不謀而合,導致了年輕人對“喪文化”的親近;再一個方面,年輕人認知活動處於旺盛狀態,求知慾強、思維敏捷,更容易接納新事物新思想。網路的弄潮兒是年輕人,網路資訊傳播和網路社交的主流人群也是他們。隨著網路技術和網路應用的快速發展,資訊傳播和社會交際有了更為便捷的工具和途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興趣愛好的年輕人據此在交流中快速發展形成以共同文化背景、共同興趣愛好為分割槽特徵的垂直社交網路,包括具有共同頹喪心態的年輕網民也由此實現了在網路上的匯聚和相互影響。

    “喪文化”倡導的是在面對外界和內心衝突時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求得和解,這會導致年輕人缺乏進取心、競爭意識、抗壓能力和責任感,進而影響年輕人的成長軌跡,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很大。要幫助他們走出這種狀態,需要家庭、學校和政府三方面的結合。家庭方面,家長需要言傳身教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父母在個人晉升、買房購車等事業生活方面需要有切合實際的努力目標、對待困難挫折有信心和毅力採取積極行動去解決、對工作和生活的現狀有一個客觀正向的認識和評價。學校方面,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網路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在面對網路資訊的時候能夠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來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避免學生被“喪文化”誤導;同時需要經常為學生舉辦專業心理講座,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對待焦慮。政府方面,一是要針對“喪文化”背後青年人的需求,透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等的辦法,對青年群體現實的發展問題和發展困境給予充分的關懷和關注,使年輕人的頹喪心理能從根本上得到減輕;二是加強網路環境的整治工作,進一步完善網際網路的輿論監督機制,加強網路輿論場域的管理。同時也還要重視青年群體在網路參與中的主體地位,對“喪文化”的惡意炒作絕不姑息,並及時糾正極端傾向,從而避免“喪文化”帶來的消極作用對年輕人的侵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做過最記憶猶新或者最奇怪的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