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痴語呢喃1988

    春秋時期以弱制勝三大戰役:

    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齊國和魯國的長勺之戰;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楚國和晉國的城濮之戰;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即秦國與晉國的崤之戰 。

    三大戰役中,長勺之戰和城濮之戰名聲比較大,長勺之戰中出現了著名的曹劌論戰的故事,並有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理論,而城濮之戰中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堅守承諾更是成為一番美談。相比之下,崤之戰則比較黯淡,並沒有什麼經典故事發生(公孫滿觀師,並不是那麼出名)。

    沒有流傳下來著名的典故並不代表崤之戰打的不慘烈;故事發生在周襄王二十六年,這一年距離秦晉圍鄭才過去兩年,昔日盟友為何會拔刀相見?

    原因就是晉文公重耳已經死了,新上任的晉襄公看到秦國崛起,害怕晉國霸主地位受到威脅,便發動了崤之戰;當然也不能怪晉國不仗義,因為早在兩年前秦國才和鄭國結盟,才過了兩年,就趁鄭國新君即位攻打鄭國(鄭文公剛死不久);此時也是晉國國喪期間,秦國攻伐和晉國同姓之人(晉國就是那麼霸道,有些國家只能自己欺負),無論是道義還是情理,秦國都師出無名;晉襄公採納大臣意見,聯合姜戎一道在餚山之間設下埋伏,伏擊秦軍。

    整個戰爭過程充滿戲劇性

    秦穆公當初聽從燭之武的話,認為滅掉鄭國會強晉弱秦,放棄和晉國一起攻鄭;可是秦國也悄悄留了後手,《燭之武退秦師》有一句話: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當時秦穆公留下了三位將軍幫助鄭國防守,後來這幾人在鄭穆公手下得寵,而這幾人私下向秦穆公彙報了說掌握了鄭國的城防。

    秦穆公哪能忍得住這樣的誘惑,不顧底下大臣的勸阻,興兵長途跋涉伐鄭,可惜途中被鄭國商人得知,並提前將此訊息彙報給了鄭穆公。鄭國提前做好準備,以逸待勞;秦軍來了看到攻城無望,只好率疲敝之師返還;最後整個軍隊三萬人回去路上在崤山被晉與姜戎聯軍全殲,三位主帥被俘。

    事後秦穆公萬分後悔,只好為了減小損失,只好騙晉襄公討要三位主帥說要處死他們,晉襄公果然相信並將之放回,三位主帥回國後更加受秦穆公重用和信任。

    第二年,三位主帥之一的孟明又和晉國打仗,又再次戰敗於彭衙。

    又過了一年,秦穆公親自率軍伐晉,渡過黃河,焚燒船隻,以示決心死戰。晉人害怕不敢出城決戰,秦軍掉頭向南,再次來到了崤山,安葬了崤之戰死去的秦軍屍骨就回國了。

    個人理解並沒有一雪前恥,因為晉國並沒有遭受大的損失,最多說秦國找回來一點點面子。

    參考文獻:《左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幾斤豬肉,不燉沒事,燉了聞著有臭味,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