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13148432253

    我的觀點,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是仁義禮智信,其中以仁為首。

    大家都知道,人類歷史上,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以及黃河文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幾個農業文明,代表了人類歷史上農業文明的最高水準,其中,以黃河文明為代表的華夏中原,是唯一延續到近代的農業文明。

    甚至可以說,華夏中原的農業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精緻的農業文明。

    以農耕為基礎的文明,其特點是在固定土地上的人口密度相對大,而且要求人世世代代的在固定土地上勞作下去。

    而農業勞作是非常辛苦且單調的勞作,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從本性上說,是不願意進行這種勞作的。

    於是,以農耕文明為出發點,為農耕文明服務的孔子思想,便在中國古代流傳開來。

    這符合中華民族生存的需要,也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需要。

    仁義禮智信是一套全面的價值觀,其核心是理清了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思想脈絡,更是理清了中國農耕文明下大家族繁複的人倫關係。

    首先是仁。仁的出發點是愛自己。孔子是一個非常注重自我的人,他推己及人,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君子自強不息。愛惜自己,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讓認同儒家文化的人,會把自己、自己家人、自己的朋友分的清清楚楚。在孔子思想的影響下,幾乎所有的華人,都愛自己的孩子比愛別人的孩子更多一點,愛自己的父母比愛別人的父母更多一點,那些幫理不幫親,胳膊肘往外拐的行為,通常會受到譴責。

    其次是義。義的精髓在於愛別人。大義的精髓是愛世界。華人通常對一個人是不是仗義很看重。也就是對一個人有沒有愛別人的價值觀很看重。在一個人完成了愛自己(仁)以後,保證了自己和自己的親人生存無憂後,愛別人,幫助別人,甚至治國平天下,是一個儒家君子追求的目標。當然,走江湖的也有義,這種義也會愛別人的表現,但是這種愛,是小愛,是基於自己得失權衡的愛,是小我的愛,和孔子強調的義,有著巨大的立意上的差異。

    但是愛自己和愛別人有著先後次序。比如你和一群人在沙漠裡快渴死了,你有一口水,你先給誰喝?如果按孔子的價值觀,其實是應該先自己喝。然後給自己的親人,然後再給外人。但是如果你有好幾袋水,按照義的觀點,你在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後,也應該把水分給大家,當然,這分的次序,也要按照親疏的關係去分。這樣的觀點,是有利於農業社會一塊地上的農民緊密合作的。

    然後是禮。有了先愛自己,然後愛別人的價值觀也成立了。接下來,談一下怎麼去愛的問題。禮的本質是任何人交往的規則禮儀。這有點像法律和道德,但是和法律和道德還有點不同,禮是溫和的,發自內心的,大家約定俗成的,上到一個國家,下到一群庶人,都有要講禮貌,遵循禮制,講究禮儀規範,講究自我反省等一大套規定製度。

    接著是智。你去愛別人,愛自己,除了有價值觀和規範外,還要有愛的能力。這智,代表了個人能力的要求。你看,孔子說的是智,不是力,也不是膽,更不是狠,說明孔子對一個人生存能力中,最看重的還是以智為代表的文化、智慧、思維、格局等方面。關於智,中國曆代都重視教育,重視思考,雖然侷限於農業文明沒有做出科學化、邏輯化的全面思考探索,但也算是不錯了。

    最後是信。信從小的方面說是誠信,從大的方面說是信仰、信念。對於一個格局很小的人來說,不誠信是大過。但是對於格局極大的人來說,誠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儒家大咖心裡想的是用絕對的信念,強大的信心,帶著大家走出困境,濟世救民。為此,用一些手段,不在話下。

    拘泥於誠信而放棄了信仰和信念,甚至妨礙了大目標的實現,在真正的儒家看來,是死板的表現。信是孔子思想的最後一環,也是仁義禮智信這一套的著力點,最終,一個君子,具備了愛和愛的能力,懂得了禮儀規範,就要開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有強大的信念和信心,去實踐,去實現。

    最後總結一下,仁是孔子思想的開端,信是孔子思想的落腳點。這一套觀念對於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華夏民族指導性非常強,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在當時非常先進。因此,孔子將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推向了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極致,甚至影響到了現代華人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向。

  • 2 # 湯圓電影Vlog

    1、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2、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其具體內容。——禮3、愛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是其具體內容。——愛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6、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義7、恭、寬、信、敏、惠。——行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忠9、剛毅、木訥近仁。 ——訥10、先難而後獲。——讓以上十條謹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雙攝像頭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