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數者,不用籌策”,是說,善於計數之人,全憑心算,不需要籌策之類的工具。深諳計算之道的人,掌握了計算背後的規律,心念一動,結果已出,自然也就用不著籌策了。在這裡,籌策比喻行事的工具,正如佛陀之譬喻,把人從矇昧煩惱之此岸,渡化到智慧光明之彼岸,需要渡船一樣。渡船不過工具而已,用後即可廢棄,關鍵是彼岸之智慧光明,也就是覺悟得道。
恆以磐石願,往尋彼岸花
武林高手,正如世俗之人,是分境界的。金庸大俠“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裡面,有著不少武林高手,境界也分為若干重。其中較高的一重,可以隨便撿個枯枝,如同利劍一樣傷人,其要在快,既快又準又狠,唯快不破,是以快蓄積衝量,以尖銳增加壓強,根本上還未脫離“以剛克柔”的傳統加工序列。更高的一重,已臻化境,比如華山派隱士風清揚前輩的劍氣可以傷人,更為高明的,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可以蓄積內氣之勢能,以氣傷人,如同鐳射武器,攻敵之死穴,厲害得不得了,已經進入“以剛克柔”的特種加工境界。與風清揚前輩的至高境界相比,令狐沖小友的劍術,就差得太遠,尚需一柄實實在在的利劍,才可以練好“獨孤九劍”。這柄利劍,便是計數者的籌策,不需要利劍,在心境中練劍,就如同在心境中放電影一樣,便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正如同“善數者不用籌策”的境界了。
“獨孤九劍”這個名字,起得大有深意,因為一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很難在塵世中找到敵手了,這樣下來,只有一種結局,就是獨自享受無窮無盡的孤獨,獨自修煉,等著最終羽化飛昇,上天當神仙了。所以“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表面上看是敵人,打得你死我活,實際上是知己,內心裡惺惺相惜,因為其他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實在是懶得理他,只有這幾個哥們還有點意思,沒事可以切磋一下,比個高低,這樣的選手,死一個少一個,自己只會更加孤獨。因此,作為高手,註定要享受孤獨,孤獨是優秀的標誌,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要學會孤獨。“絕學無憂”的“絕”,很多人理解不了,其實就是“會當凌絕頂”的“絕”,絕世讀盡天下詩書,終於悟出背後的大道至簡,從而超然於世,不再為俗事所煩擾糾纏,也就斷舍離,再也沒有什麼庸人自擾,再也沒有什麼世俗的憂慮了。所以,“絕學無憂”,是付出極其艱辛之努力之後,才能達到的高境界啊。
此時無招勝有招 棄其虛形得其道
道法高遠,佛法高深,很難以片面的語言來理解其深意。所以,道家、佛家的很多話,在世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正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有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所以孔夫子也深有感觸,“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為有些人是不可理喻的。佛經中有很多話,比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謂佛法”,正是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說的佛法,所道之道,所名之名,都是為了引入大道勝境,正如中醫的湯藥,都需要藥引子,以便達到治療愚昧煩惱之病的效果。
佛陀對須菩提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又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佛陀傳授智慧給須菩提,以便須菩提能夠覺悟,但智慧本身是抽象的,必須藉助語言及其概念體系這些載體,正所謂“文以載道”。載體本身,並不是道,卻是道得以傳播的必要工具。受道者覺悟之後,文字工具的使命,也就壽終正寢了,正如人乘坐渡船到達彼岸之後,渡船也就廢棄不用了。如果一個和尚或道士,沒有佛像或三清像,便無法修禪修道,就如同一個小學生,沒有家長或老師管控,就無法認真學習一樣,便是還沒有修煉到家,還沒成器。真正的修禪修道高手,都知道本自具足,真正的佛陀或真人,都在自己心中,都在自己身體裡,找到他,便是開悟,便是成仙。因此中華文化之中,並沒有造物主,並沒有創世主,我們相信的,只有我們自己的自強不息,我們努力的,只是做好最完美的自己。自強不息,相容幷蓄,含藏內斂,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人類從無知走向已知,從稚弱走向強大,從玄學走向科學,從愚昧走向智慧,都是在感悟自然之規律(感),掌握自然之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去做事(行),以求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終至天人合同(同),也就是觀道、知道、行道、和合、大同。《陰符經》有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根本之處,是探究、掌握、遵循自然之規律,乃至社會之規律,而一旦掌握了這個規律,則行事如同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無往而不勝。高境界的悟道之人,常常是清靜無為,抱朴守一,一樁事情來了,他氣定神閒,微閉二目,而心靈妙體卻是飛速地執行起來,把這個事物(一個有為法)的前生今世、陰陽內因、外來諸緣、成住破空、生死輪迴,早已觀照得清清楚楚,因此眼不慌亂,神態安閒,決之以道,皆為自然。如此這般,正可謂“善數者不用籌策”,天下萬物,御之以道,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斯乃行道妙境也。
馭氣傷人勝鐳射 大理段氏美名揚
“善數者,不用籌策”,是說,善於計數之人,全憑心算,不需要籌策之類的工具。深諳計算之道的人,掌握了計算背後的規律,心念一動,結果已出,自然也就用不著籌策了。在這裡,籌策比喻行事的工具,正如佛陀之譬喻,把人從矇昧煩惱之此岸,渡化到智慧光明之彼岸,需要渡船一樣。渡船不過工具而已,用後即可廢棄,關鍵是彼岸之智慧光明,也就是覺悟得道。
恆以磐石願,往尋彼岸花
武林高手,正如世俗之人,是分境界的。金庸大俠“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裡面,有著不少武林高手,境界也分為若干重。其中較高的一重,可以隨便撿個枯枝,如同利劍一樣傷人,其要在快,既快又準又狠,唯快不破,是以快蓄積衝量,以尖銳增加壓強,根本上還未脫離“以剛克柔”的傳統加工序列。更高的一重,已臻化境,比如華山派隱士風清揚前輩的劍氣可以傷人,更為高明的,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可以蓄積內氣之勢能,以氣傷人,如同鐳射武器,攻敵之死穴,厲害得不得了,已經進入“以剛克柔”的特種加工境界。與風清揚前輩的至高境界相比,令狐沖小友的劍術,就差得太遠,尚需一柄實實在在的利劍,才可以練好“獨孤九劍”。這柄利劍,便是計數者的籌策,不需要利劍,在心境中練劍,就如同在心境中放電影一樣,便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正如同“善數者不用籌策”的境界了。
“獨孤九劍”這個名字,起得大有深意,因為一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很難在塵世中找到敵手了,這樣下來,只有一種結局,就是獨自享受無窮無盡的孤獨,獨自修煉,等著最終羽化飛昇,上天當神仙了。所以“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表面上看是敵人,打得你死我活,實際上是知己,內心裡惺惺相惜,因為其他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實在是懶得理他,只有這幾個哥們還有點意思,沒事可以切磋一下,比個高低,這樣的選手,死一個少一個,自己只會更加孤獨。因此,作為高手,註定要享受孤獨,孤獨是優秀的標誌,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要學會孤獨。“絕學無憂”的“絕”,很多人理解不了,其實就是“會當凌絕頂”的“絕”,絕世讀盡天下詩書,終於悟出背後的大道至簡,從而超然於世,不再為俗事所煩擾糾纏,也就斷舍離,再也沒有什麼庸人自擾,再也沒有什麼世俗的憂慮了。所以,“絕學無憂”,是付出極其艱辛之努力之後,才能達到的高境界啊。
此時無招勝有招 棄其虛形得其道
道法高遠,佛法高深,很難以片面的語言來理解其深意。所以,道家、佛家的很多話,在世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正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有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所以孔夫子也深有感觸,“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為有些人是不可理喻的。佛經中有很多話,比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謂佛法”,正是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說的佛法,所道之道,所名之名,都是為了引入大道勝境,正如中醫的湯藥,都需要藥引子,以便達到治療愚昧煩惱之病的效果。
佛陀對須菩提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又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佛陀傳授智慧給須菩提,以便須菩提能夠覺悟,但智慧本身是抽象的,必須藉助語言及其概念體系這些載體,正所謂“文以載道”。載體本身,並不是道,卻是道得以傳播的必要工具。受道者覺悟之後,文字工具的使命,也就壽終正寢了,正如人乘坐渡船到達彼岸之後,渡船也就廢棄不用了。如果一個和尚或道士,沒有佛像或三清像,便無法修禪修道,就如同一個小學生,沒有家長或老師管控,就無法認真學習一樣,便是還沒有修煉到家,還沒成器。真正的修禪修道高手,都知道本自具足,真正的佛陀或真人,都在自己心中,都在自己身體裡,找到他,便是開悟,便是成仙。因此中華文化之中,並沒有造物主,並沒有創世主,我們相信的,只有我們自己的自強不息,我們努力的,只是做好最完美的自己。自強不息,相容幷蓄,含藏內斂,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人類從無知走向已知,從稚弱走向強大,從玄學走向科學,從愚昧走向智慧,都是在感悟自然之規律(感),掌握自然之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去做事(行),以求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終至天人合同(同),也就是觀道、知道、行道、和合、大同。《陰符經》有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根本之處,是探究、掌握、遵循自然之規律,乃至社會之規律,而一旦掌握了這個規律,則行事如同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無往而不勝。高境界的悟道之人,常常是清靜無為,抱朴守一,一樁事情來了,他氣定神閒,微閉二目,而心靈妙體卻是飛速地執行起來,把這個事物(一個有為法)的前生今世、陰陽內因、外來諸緣、成住破空、生死輪迴,早已觀照得清清楚楚,因此眼不慌亂,神態安閒,決之以道,皆為自然。如此這般,正可謂“善數者不用籌策”,天下萬物,御之以道,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斯乃行道妙境也。
馭氣傷人勝鐳射 大理段氏美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