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個叫李贄的人,思想之前衛簡直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穿越者。
李贄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認為所謂的女人頭髮長見識短,是因為這個萬惡的社會把女人關在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你怎麼讓女人和經常出門闖蕩的男人比見識。
他還反對固有的綱常,封建綱常把人倫順序排列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他認為夫婦才是第一等倫理,其他都在後面。
還有,關於寡婦問題……李贄提倡婚姻應當自由戀愛,失偶婦女也可以再嫁,沒有必要去枯守空房。
他在湖北麻城開壇講學,公然收女人為徒,他還誇女徒弟梅澹然是“鬚眉所不及”,在他的作品《初潭集》中,他專門記錄了25位女性的事蹟,讚賞她們有才識、有見識。
從這些思想上看,李贄的思想確實跟現代人比較接近,說他是思想的穿越者也不為過。
但是,他所設想的理想社會,過於強調個性,過於強調自由,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很多都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比如他丟擲“童心”理論,所謂的“童心”其實就是人的本性、本能。他認為人靠“童心”就能和諧共處,就能達到社會大治。而儒家傳統的“德禮刑政”式的治國體系,只會摧殘人的本性,因此應全部廢除。
哪怕是政治文化昌明的現代,我們依然需要道德與法制並行,光靠本性,社會豈不是亂了套?
不得不說,這跟近代法國的啟蒙思想家還真有一拼,想的倒挺好,卻無法在現實中進行操作。
李贄思想的侷限
李贄的思想然有許多閃亮的思想火花,但究竟抵擋不了舊思想的束縛,跳不出時代的窠(kē)臼,也造就了他矛盾的人生。
他總是表現出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傾向,按理說,既然棄官歸隱,就應該像陶淵明那樣過著文墨自娛的生活,但是他的著作,又充滿了功利思想。
明白沒?李贄不見容於社會,又保留了“為萬世開天平”的願望。
他最得意的著作《藏書》中,一面非議儒家思想,一面又自豪得說,誰能真正讀懂裡面的思想,出將入相,名垂青史不在話下。
在這本書中,李贄對經濟、財政頗為關注。他認為古今的賢臣不是那些滿口道德說教的人,而是那些實際做事,幫助政府發展經濟和尋找財政的人。
按照他的標準,他稱張居正為“宰相之傑”,可見,他的思想仍舊是構建在傳統儒家“聖人之治”的基礎上。
但是,張居正這類人要達到目的,需要鐵腕手段,必然追求整個社會的鐵板一塊,思想自由是無從談起的。要是張居正這樣的人物出現,哪還容許李贄這樣的異端存在?
李贄欣賞的前輩何心隱就是被張居正給除掉的。
可以說,希望出現那種能幹大事,又不鉗制自由的“聖人”,這是不可能的。
李贄還沒想到專制皇權下的能臣幹吏涉足經濟的危害。
大一統國家都有財政飢渴症,多少錢都不夠皇帝和朝廷花,每到朝代中後期,總會出現一些理財專家,打著政府指導經濟的名義,實際上是幫皇帝從民間抽取財富。
李贄評價道德標杆人物海瑞,就跟那萬年青草一樣,在霜雪中屹立不倒,可是做不了棟樑。
但是海瑞卻意識到了皇帝開礦加稅對百姓的危害,還提出了與其開礦,不如開放海外貿易的措施,在這個層面,李贄還不如海瑞。
李贄對海瑞的評價,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寫照。在現實層面,張居正和海瑞都能夠給明朝續命,李贄則不行。
被下獄後,在大牢裡,他趁侍者不備突然搶過剃刀,朝自己的脖子上來了一刀。
鮮血噴湧而出,濺了老者一身,但是這一刀還沒有致命。
侍者驚呆了問道:和尚痛否?答:不痛。然後侍者接著問:和尚何自割?老者答道:七十老翁何所求?
李贄親手給自己糾結的人生劃上了一個句號,然而,他是那種對社會問題有敏銳認識的“診斷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治療者”,因為定位不清晰,造成他現實中不得志,恐怕他到死也沒明白。
歷史上,有一個叫李贄的人,思想之前衛簡直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穿越者。
李贄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認為所謂的女人頭髮長見識短,是因為這個萬惡的社會把女人關在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你怎麼讓女人和經常出門闖蕩的男人比見識。
他還反對固有的綱常,封建綱常把人倫順序排列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他認為夫婦才是第一等倫理,其他都在後面。
還有,關於寡婦問題……李贄提倡婚姻應當自由戀愛,失偶婦女也可以再嫁,沒有必要去枯守空房。
他在湖北麻城開壇講學,公然收女人為徒,他還誇女徒弟梅澹然是“鬚眉所不及”,在他的作品《初潭集》中,他專門記錄了25位女性的事蹟,讚賞她們有才識、有見識。
從這些思想上看,李贄的思想確實跟現代人比較接近,說他是思想的穿越者也不為過。
但是,他所設想的理想社會,過於強調個性,過於強調自由,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很多都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比如他丟擲“童心”理論,所謂的“童心”其實就是人的本性、本能。他認為人靠“童心”就能和諧共處,就能達到社會大治。而儒家傳統的“德禮刑政”式的治國體系,只會摧殘人的本性,因此應全部廢除。
哪怕是政治文化昌明的現代,我們依然需要道德與法制並行,光靠本性,社會豈不是亂了套?
不得不說,這跟近代法國的啟蒙思想家還真有一拼,想的倒挺好,卻無法在現實中進行操作。
李贄思想的侷限
李贄的思想然有許多閃亮的思想火花,但究竟抵擋不了舊思想的束縛,跳不出時代的窠(kē)臼,也造就了他矛盾的人生。
他總是表現出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傾向,按理說,既然棄官歸隱,就應該像陶淵明那樣過著文墨自娛的生活,但是他的著作,又充滿了功利思想。
明白沒?李贄不見容於社會,又保留了“為萬世開天平”的願望。
他最得意的著作《藏書》中,一面非議儒家思想,一面又自豪得說,誰能真正讀懂裡面的思想,出將入相,名垂青史不在話下。
在這本書中,李贄對經濟、財政頗為關注。他認為古今的賢臣不是那些滿口道德說教的人,而是那些實際做事,幫助政府發展經濟和尋找財政的人。
按照他的標準,他稱張居正為“宰相之傑”,可見,他的思想仍舊是構建在傳統儒家“聖人之治”的基礎上。
但是,張居正這類人要達到目的,需要鐵腕手段,必然追求整個社會的鐵板一塊,思想自由是無從談起的。要是張居正這樣的人物出現,哪還容許李贄這樣的異端存在?
李贄欣賞的前輩何心隱就是被張居正給除掉的。
可以說,希望出現那種能幹大事,又不鉗制自由的“聖人”,這是不可能的。
李贄還沒想到專制皇權下的能臣幹吏涉足經濟的危害。
大一統國家都有財政飢渴症,多少錢都不夠皇帝和朝廷花,每到朝代中後期,總會出現一些理財專家,打著政府指導經濟的名義,實際上是幫皇帝從民間抽取財富。
李贄評價道德標杆人物海瑞,就跟那萬年青草一樣,在霜雪中屹立不倒,可是做不了棟樑。
但是海瑞卻意識到了皇帝開礦加稅對百姓的危害,還提出了與其開礦,不如開放海外貿易的措施,在這個層面,李贄還不如海瑞。
李贄對海瑞的評價,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寫照。在現實層面,張居正和海瑞都能夠給明朝續命,李贄則不行。
被下獄後,在大牢裡,他趁侍者不備突然搶過剃刀,朝自己的脖子上來了一刀。
鮮血噴湧而出,濺了老者一身,但是這一刀還沒有致命。
侍者驚呆了問道:和尚痛否?答:不痛。然後侍者接著問:和尚何自割?老者答道:七十老翁何所求?
李贄親手給自己糾結的人生劃上了一個句號,然而,他是那種對社會問題有敏銳認識的“診斷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治療者”,因為定位不清晰,造成他現實中不得志,恐怕他到死也沒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