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酷玩電腦
-
2 # 大福讀史
題主所問的遼西走廊,就是山海關—錦州的狹長通道。
為何曹操出征烏桓不走遼西走廊?追根溯源來說,這首先要知道曹操所攻打的是烏桓族的哪個部落。公元前3世紀左右,匈奴冒頓單于擊破東胡。隨後,倖存的東胡人一分為三,一部經呼倫貝爾草原退往大興安嶺北部,是為鮮卑人前身;一部經錫林郭勒草原退往大興安嶺南部的西拉木倫河兩岸,是為烏桓人前身;一部則被匈奴收編。遷至烏桓山的東胡部落遂以山名為族號。因為烏桓山又被稱為烏丸山,故而烏桓又被稱為烏丸。漢武帝時,匈奴遭到漢軍連續打擊後退守漠北。在漢帝國的同意下,遊牧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烏桓人徙居上谷(今懷來)、漁陽(密雲)、右北平(今寧城)、遼東(遼陽)、遼西(義縣),而漢朝交給他們的任務則是“為漢偵查匈奴動靜”。
東漢中後期,北匈奴再次遭受漢朝打擊,主力撤出漠北。於是,大漠南北一時間處於權力真空的狀態。各部少數民族紛紛填補匈奴人走後留下的空隙,烏桓和鮮卑便是其中的主力。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當時烏桓就近控制了漠南之地,鮮卑則控制了匈奴人祖宗之地漠北,並收編了匈奴餘眾十餘萬部落,奠定了隨後南下中原的基礎。東漢末期,烏桓分為四大部落:上谷部,遼西部,遼東部,右北平部。經過數十年的繁衍,四部烏桓總數不下二十萬人。其中,以遼西部落最為強大。公元190年,遼西部大人丘力居病死,其子蹋頓繼位,總懾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部。曹操需要擺平的就是這三部烏桓人。
當時的曹操控制了華北平原,他想要穿過燕山,攻擊烏桓總部柳城(朝陽)有三條路可供選擇,盧龍道、古北口道,傍海道。盧龍道和古北口道全部都是沿著燕山山脈深處的高山河谷而行,對後勤依賴極大的漢人部隊考驗很大。而傍海道我們很熟悉,它就是後來自山海關——錦州的遼西走廊。
注:古北口道,順義—密雲—古北口—灤平—渡過灤河以及支流伊遜河—承德—平泉(匯合盧龍道)—寧城—沿老哈河河谷北上渡過西拉木倫河—巴林左旗;盧龍道,薊縣—遵化—盧龍口(喜峰口)—平泉—凌源—渡過大淩河—朝陽—瀋陽。按照今人的眼光來看,已經走到無終(今天津薊縣)的曹操不走便捷的遼西走廊而是直奔盧龍道出塞簡直是腦子進水的典型。其實,曹操當時的想法也是走遼西走廊出塞,可是當時正值夏季,遼西走廊“濱海洿下,濘滯不通”。隨軍謀士田疇及時地神補刀,告訴了曹操一句話,“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按照今人的說法就是,當時的遼西走廊因為緊靠大海,經常性發生海侵,造成此一狹長區域積水十分嚴重,並形成了連片的沼澤。當然,此路在冬季也可通行,不過曹操卻等不到遼西走廊冬天冰封上凍。但曹操擊敗蹋頓勝利班師的時候卻走了這條路,那時正值冬季。於是,來到碣石的曹操即興賦詩了一首——《觀滄海》。
到了隋唐時期,為了教訓高麗,隋煬帝、唐太宗曾多次調發大軍出塞。但自古以來經常性用到的盧龍道和古北口道實在不能承受幾十萬大軍的後勤運輸。於是,傍海道開始被唐人改造。榆關守捉(撫寧)也在此時設定。不過,直到唐末五代時期,傍海道除了季節性地使用外還是沒有獲得長足的發展。遼朝興起後,部分居住內地的遼人被皇帝遣回東北。不想一干人等行經遼西走廊時突遭大雪,遼朝隨即將其就地安置。隨著定居人員的出現,遼西走廊開始得到開發。後來,在遼西走廊又相繼出現了潤州(秦皇島市)、遷州(秦皇島市)、來州(綏中)。到了金朝興起,女真人為了方便南下侵宋,又在遼西走廊上每五十里設一驛站。從此,便捷通暢的遼西走廊才真正取代古北口道和盧龍道。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曹操要北征烏恆,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正如《三國演義》之中的評價,曹操,一代奸雄是也,一個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存在豈會是一個簡單的人所以他北征烏恆一是為了消滅袁紹剩下的殘存勢力,二來想徹底解決關外的威脅,三來還可以對其他烏丸,鮮卑部落和盤踞遼東的公孫康勢力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如此一石三鳥的計謀,一代梟雄曹操怎會不心動然後再來看看遼西故道,“遼西故道”從上古開始,內地與東北經大淩河谷地及醫巫閭山麓連通,史稱遼西故道,在中國歷史上。華北和東北之間往來頻繁,民間旅行一般都是取道建昌,朝陽,義縣,北鎮這條線,這條路離海岸較遠,是丘陵地帶,但民間往來是很頻繁的。那為什麼曹操卻沒有選擇這條路線呢?
肯定是有原因的,據史書記載,遼西故道這條路很窄,而且兩旁有很多大山亂石。每到夏秋季,道路常被雨水沖毀淹沒,車馬不能通,並且沿途人煙稀少,又沒有州縣。如此一來便可以知道曹操為什麼沒有選擇這條路線了,曹操率大軍北征烏恆,那必定是浩浩蕩蕩,旌旗蔽日,如此大軍如果執意從此道穿行,如果是遇上大雨天氣,怕是隻能被困在中途,無功而返,還會給後世留下一個笑話,以曹操之謀略,這些不可能想不到。
梟雄畢竟是梟雄啊,其眼光與謀略都是非凡和遠大的。
感謝閱讀!如果有寫的不好的地方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