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第一,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完全不具備向北或向東發展的可能性。劉備的最終目標是“信大義於天下”,即興復漢室,他的主要敵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團。但曹操集團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以弱為強”,其地位日益鞏固。諸葛亮看出了他的軍事優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和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因而作出“不可與爭鋒”的結論;又在這個結論之前著一“誠”字,強調了要尊重這個客觀實際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東發展呢?諸葛亮又認為,向東發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東方的孫權集團是當時長江以南的最大割據勢力,他不僅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國險”),而且內部團結緊密(“民附”和“賢能為之用”),其地位也比較鞏固。他跟曹操集團之間的矛盾很大,據此,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結論。“為援”,就是把孫權集團當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牽制曹操集團的力量。

    第二,劉備應當首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建立“霸業”的根基。他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益州也是個險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個天然的糧倉,在經濟上具有重要價值。能夠佔領這樣的戰略要地,並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霸業”自然就有了根基。接著又引用漢高祖憑藉益州這塊根據地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進一步論證了奪取益州的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又看到劉表、劉璋這兩個集團的弱點,指出劉表必然“不能守”住荊州,而劉璋的內部也極不穩固(“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恰恰給劉備提供了可乘之機。劉備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號召力。因此,奪取荊、益二州的計劃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第三,奪取荊、益之後,應當一方面修明內政,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另一方面聯合孫權,把曹操集團孤立起來,使它兩面受敵,這樣形勢就會發生有利於我的變化。

    諸葛亮的這番對策,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對形勢前景的分析中,特別強調了“人謀”的作用。例如談到曹操集團的“以弱為強”,就著重指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又指出孫權集團地位的鞏固,也跟“賢能為之用”有關。最後又向劉備提出“總攬英雄”的建議。這就表明:儘管劉備目前處境艱難,但只要“人謀”得當,成霸業、興漢室的願望還是可以實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籽油一級比較好還是三級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