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史馬後炮

    漢初三大功臣之一的韓信之所以被除掉,是有它的必然性,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政治上原因。什麼原因呢?分封復辟下異姓諸候王。如果不考慮秦朝滅亡後的分封性質與漢王朝的大一統之間的矛盾就很難發現劉邦的大漢王朝與韓信之間政治上的“尷尬”。

    秦朝末滅亡之前四海統一,秦朝滅亡之後各諸候王割據為王。在這短暫的諸候王割據局面中,並不是相安無事,而是滅秦的六國貴族及起義首領在剛剛如願滅秦得到各自的分封地之後,沒過多久,戰端再起,起戰端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之前的分封不公的原因。戰端一開,諸候王們又開始各自征伐,一時間整個華夏大地又倒退到東周時期。此時的漢王劉邦也趁勢出巴蜀與群雄角逐天下。

    當時的天下是沒有中央朝廷的,雖然項羽立了個共主義帝自個號稱霸王,實際上群雄之間各自立山頭為王,根本不把義帝當回事,至於霸王項羽,雖然實力強大充當調停的角色,實際上諸候王們根本不受其管制。當時的諸候王中實際上分為站在項羽一邊和站在劉邦一邊兩拔人。

    楚漢之爭雖然表面上是項羽與劉邦之爭,實際上是一方以項羽為首的諸候王聯盟與另一方以劉邦為首的諸候王聯盟之爭。不管哪一方聯盟,其性質都是首領與首領之間的聯盟。諸候王們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擁護劉邦和項羽為各諸候王的“盟主”而已。在楚漢之爭中,項羽與劉邦為諸候王各自的盟主,所下的令只是起到排程的作用而已。所下的令有利於諸候王的他們就做不利於己的,根本不去理會。如魏王豹反來覆去的就是個例子。

    楚漢之爭劉邦勝利後,雖然站在劉邦一方的諸候王們擁劉邦為皇帝,其實上當時劉邦這個皇帝稱號跟當初項羽立的義帝差不多,不同的是劉邦是擁有勢力的首領而已。劉邦做了皇帝盡收項羽為首的諸候王封地,可之前站在他這一邊的諸候王們封地還在,而且佔了天下多數領土,此時的漢王朝說到底只是眾多割據勢力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而已,北有燕王盧綰、南有楚王韓信、九江王英布、彭越等等,這些異姓諸候王雖然承認劉邦的大漢王朝,實際上,這種承認在政治上是非常脆弱的,原因在於他們有與大漢王朝一樣的制度、軍權、經濟權,這些是不受劉邦的大漢王朝所管制的。

    漢初的異姓諸候王在各自的封地上有自己的朝廷、軍隊和財政收入,是漢王朝無法管制的。就是說,劉邦滅項羽之後天下還有許多漢王朝以外的小朝廷。這些小朝廷實際上是漢王朝無法管制的,隨時可以與其實諸候聯合起來翻漢王朝的“臉”,這也是漢王朝的心腹之患。這就是漢初漢王朝與這些異姓諸候王們政治上最大的“尷尬”。

    韓信在為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確實立了不世之功,可是他跟蕭何、張良不同,他早早擺脫了大將軍的身份,換頭換臉轉身為諸候王。這種身份的轉變由下屬性質變成了首領聯盟的性質了,用今天的話就是“國際關係”,說得不好聽就是叛變,這恰恰是他與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最大的政治“尷尬”。因為劉邦要的大漢王朝是大一統的王朝,而韓信和其它異姓諸候王一樣,還想作著東周時期的群雄割據夢。

    蕭何被劉邦稱為“第一功臣”只封了候;張良功勞大也只封了候。歷史上漢初封候的功臣劉邦一個沒除,因為漢代的候爵縱然是萬戶候級的,也是沒自己的軍隊和財政的,根本不夠對朝廷構成威脅;封王的,不管是楚漢之爭聯盟的,還是後來封的韓信和盧綰,都以謀反而被剪除。最後劉邦還以白馬之盟宣告:“非劉氏而王,天下共誅之”。基於秦朝滅亡和東周群雄割據戰亂的教訓,劉邦在人生的最後時期選擇了劉氏同姓分封制。

  • 2 # 2261754189

    劉邦和朱元璋一樣都是造反起家的,都懂得槍桿子的威脅,防範繼續造反的思維模式始終是他維護政權穩定的核心任務。只要是對其執政權有威脅的必須消除,對執政權沒有威脅的一般問題可以忽略不計,古往今來專制主義無一例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蘇打能天天餵羊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