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舜緣文化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的時候,對古代帝王的興亡做了細緻的研究,發現不少禍亂都是因為宦官而起。因為跟皇帝走得比較近,心術不正的太監如果利用這一關係擾亂超綱,最終多會釀成大禍。

    朱元璋每念及此,便對宦官的管教甚為嚴苛。他規定,所有的宦官不許讀書識字,不許宦官兼任外職,文武官職都不行;不許宦官穿戴外臣所穿戴的服飾;所有的宦官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等。還在宮門外掛了一塊高三尺的大鐵牌,上面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幾個大字,牌中所指的內臣,便是宦官。

    那麼建文帝登基之後,對宦官的管理更加的嚴厲,稍有不慎都可能掉了腦袋。所以很多宦官都懷恨在心,朱棣起兵造反之後,這些宦官可算是找到了親人,一個個都跑到朱棣跟前告狀,將建文帝朱允炆的一舉一動都悉數報告給了朱棣。這樣一來,朱棣奪了天下之後,這些宦官便成了功臣。朱棣無視太祖的囑託,將這些太監安插在許多重要的崗位上,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說明成祖朱棣對於太監的喜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但真正讓宦官翻身農奴把歌唱的,還是宣宗時期。宣宗對幾個心愛的太監下發了免死敕書,跟開國功臣的鐵劵差不多功效。還讓太監們學習文化知識。給他們專門請了老師,大學士陳山便受命於皇帝,教宦官們認字。為什麼皇帝要堅決讓宦官們認字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懶。

    宦官衙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叫司禮監。司禮監主要的職責是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奏章跟檔案。後來,隨著“票擬”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都是要由司禮監的太監寫在奏章上,那個過程被稱為“披紅”。所以太監沒有文化是絕對不行的。而這個司禮監的掌事太監往往是皇帝的心腹,他們整天呆在皇帝身邊,掌握了皇帝的生活習慣,因為皇帝跟大臣們之間接觸比較少的特性,利用職務之便,歪曲篡改諭旨,從而達到操縱朝綱的目的。

    明朝造就了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段,閹黨風行,權傾朝野,甚至被後人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 2 # 新商業模式刊

    太祖嘗謂侍臣曰:“朕觀《周禮》,閽寺不及百人。後世至逾數千,卒為大患。今雖未能復古,亦當為防微之計。此輩所事,不過供灑掃,給使令而已。若求善良,百無一二。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馭之之道,但當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則驕恣,畏法則檢束,自不為非也。”(據《昭代典則》)於是乎,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有一個內侍官因久居宮中,偶而言及政事,當即被明太祖遣送回鄉下,並令終身不得敘用。朱元璋對諸臣說:此輩日在左右,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結君心。及其久也,假竊威權,以干政事,遂至於不可抑。

  • 3 # 明離子

    朱元璋,一個草根出身的布衣皇帝,在位期間驅除韃虜,革新政治,發展經濟,百姓從元朝的殘暴統治下終於贏來了久違的盛世。

    老朱早年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後來的補習讓他看到了前朝宦官的危害,於是對宦官制度了種種制度。

    包括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銜,官階不能超過四品,不得與外臣結交,不能議論政事,甚至不能識字,並特意的把一塊鐵牌樹立在了內廷,刻上諸項規定。

    洪武四年,有一個宦官因為在朱元璋身邊時間長,交情深,所以沒事議論了兩句時政,被朱元璋得知,當天將其打發回老家,提前退休了。

    有人說,是到了宣宗皇帝時期,朱瞻基無視太祖朱元璋的規定,教太監識字,任命太監掌握實權,導致了明朝後面多有宦官專政,才出了後來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

    但事實上,朱元璋自己制定的制度,第一個打破的卻是他自己。

    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他最初痛恨的太監,卻成了他依仗的一大勢力。

    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中,宦官已經參與了此等機密要事,誅殺藍玉一黨,多有太監參與甚至直接指揮的記載。

    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和太監們交惡,但到了晚年,卻又讓太監們的地位有所提升。

    這就怪不得他的後世子孫了,朱棣上臺後,重用宦官,比如著名的鄭和,便是擔任了大明龐大的船隊總指揮;大量的太監作為監軍駐紮各地方部隊;更是在永樂十八年的時候設立了以宦官為主要成員的特務機構:東廠。

    宦官的地位一步步提供,終於以至於後來有了專權的念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機器人重做曝光,電弧移除,大招新增超強標記,你覺得這些改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