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闢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闢,假借為譬。這裡用為譬如之意。景:古同“影”。意思:譬如是樹立起筆直的木杆卻想要它的影子是彎曲的一樣。【原文】主道,治近不治遠,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則遠者理,主能治明則幽者化,主能,當一則百事正。夫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極也。既能治近,又務治遠;既能治明,又務見幽;既能當一,又務正百;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闢1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2之枉也。不能治近,又務治遠;不能察明,又務見幽;不能當一,又務正百:是悖者也,闢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詳。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君者,論3一相,陳4一法,明一指5,以兼覆之,兼炤6之,以觀其盛7者也。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8百事之聽,以飾9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10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故君人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註釋】1.闢:《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墨子·小取》:“闢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楚辭·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闢與此其無異。”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闢,假借為譬。”這裡用為譬如之意。2.景:古同“影”。《詩·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這裡用為影子之意。3.論:《呂氏春秋·慎行論》:“聞言必熟論。”諸葛亮《出師表》:“論其刑賞。”這裡用為衡量、評定之意。4.陳:《詩·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詩·大雅·文王》:“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國語·齊語》:“相示以巧,相陳以功。”這裡用為顯示、呈現之意。5.指:古通“旨”。《管子·侈靡》:“承從天之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指極大。”《漢書·李廣傳》:“大將軍陰受上指。”《漢書·司馬遷傳》:“乃論六家之要指。”這裡用為意旨,意向之意。6.炤:《莊子·達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諸葛亮《出師表》:“昭陛下聖明。”清吳棠《杜詩鏡銓》序:“讀詩者,息眾說之紛拿,仰光焰之萬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益昭然若揭焉。”這裡用為顯揚,顯示之意。7.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亦盛設兵以待秦。”沈括《夢溪筆談·活板》:“唐人尚未盛為之。”這裡用為範圍廣大,廣泛之意。8.要:通“徼”。《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不庶幾,不要幸。”孫星衍雲:“要與徼通。”《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趙岐注:“要,求也。”《呂氏春秋·愛類》:“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誘注:“要,徼也。”這裡用為探求、求取之意。9.飾:通“飭”。《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管子·權修》:“欲民之有恥,則小恥不可不飾也。”《穀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荀子·王制》:“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賈誼《過秦論》:“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這裡用為整飭、整治之意。10.度:《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諮度。”《詩·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帝度其心。”《史記·項羽本紀》:“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裡用為估計推測之意。 【譯文】 領導人的道路,治理身邊的不治理遠處的,治理明顯的不治理看不見的,治理主要的不治理雜亂的。領導人的才能,治理身邊的那麼遠處的也就會理順這個關係,領導人的才能,治理明顯的那麼看不見的也就能得到教化,領導人的才能,恰當地處理一件事那麼百件事都能端正。那些全面地聽聞天下的事,每天還有閒暇去治理不足的人,就是這樣做的,這是治理的最高頂點。既能治理身邊的事,又能致力於遠處的事,既能治理明顯的事,又能致力於看不見的事;既能恰當地處理一件事,又能致力於端正百件事,就是過度了,過度了就等同於達不到。譬如是樹立起筆直的木杆卻想要它的影子是彎曲的一樣。不能治理近處,又想致力於治理遠處;不能洞察明顯,又想致力於去見看不到的;不能恰當地處理好一件事,又想致力於端正百件事,這與事理是違背的。譬如是想樹立起彎曲的木杆卻想要它的影子是直的一樣。所以明白的領導人喜好要點,而昏暗的領導人喜好詳細。領導人喜好要點那麼百件事就能詳細,領導人喜好詳細那麼百件事就會荒廢。作為君主,衡量一個輔相,呈現一道法令,明確一個意向,來全面反覆考慮,來全面顯示,就可以觀察到其最廣泛的內容了。輔相的人,是衡量列舉出百官的首領,探求百件事的聽聞,用來整治朝廷中大臣以下的官吏們的職分,推測他們的功效和勞苦,衡量他們的嘉慶和獎賞,年終時拿出他們的成績呈報給君主,恰當的就認可,不恰當的就廢去職務。所以領導人民的人勞累於求索人,而休閒於使用人。
原文:闢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闢,假借為譬。這裡用為譬如之意。景:古同“影”。意思:譬如是樹立起筆直的木杆卻想要它的影子是彎曲的一樣。【原文】主道,治近不治遠,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則遠者理,主能治明則幽者化,主能,當一則百事正。夫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極也。既能治近,又務治遠;既能治明,又務見幽;既能當一,又務正百;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闢1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2之枉也。不能治近,又務治遠;不能察明,又務見幽;不能當一,又務正百:是悖者也,闢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詳。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君者,論3一相,陳4一法,明一指5,以兼覆之,兼炤6之,以觀其盛7者也。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8百事之聽,以飾9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10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故君人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註釋】1.闢:《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墨子·小取》:“闢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楚辭·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闢與此其無異。”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闢,假借為譬。”這裡用為譬如之意。2.景:古同“影”。《詩·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這裡用為影子之意。3.論:《呂氏春秋·慎行論》:“聞言必熟論。”諸葛亮《出師表》:“論其刑賞。”這裡用為衡量、評定之意。4.陳:《詩·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詩·大雅·文王》:“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國語·齊語》:“相示以巧,相陳以功。”這裡用為顯示、呈現之意。5.指:古通“旨”。《管子·侈靡》:“承從天之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指極大。”《漢書·李廣傳》:“大將軍陰受上指。”《漢書·司馬遷傳》:“乃論六家之要指。”這裡用為意旨,意向之意。6.炤:《莊子·達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諸葛亮《出師表》:“昭陛下聖明。”清吳棠《杜詩鏡銓》序:“讀詩者,息眾說之紛拿,仰光焰之萬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益昭然若揭焉。”這裡用為顯揚,顯示之意。7.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亦盛設兵以待秦。”沈括《夢溪筆談·活板》:“唐人尚未盛為之。”這裡用為範圍廣大,廣泛之意。8.要:通“徼”。《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不庶幾,不要幸。”孫星衍雲:“要與徼通。”《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趙岐注:“要,求也。”《呂氏春秋·愛類》:“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誘注:“要,徼也。”這裡用為探求、求取之意。9.飾:通“飭”。《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管子·權修》:“欲民之有恥,則小恥不可不飾也。”《穀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荀子·王制》:“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賈誼《過秦論》:“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這裡用為整飭、整治之意。10.度:《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諮度。”《詩·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帝度其心。”《史記·項羽本紀》:“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裡用為估計推測之意。 【譯文】 領導人的道路,治理身邊的不治理遠處的,治理明顯的不治理看不見的,治理主要的不治理雜亂的。領導人的才能,治理身邊的那麼遠處的也就會理順這個關係,領導人的才能,治理明顯的那麼看不見的也就能得到教化,領導人的才能,恰當地處理一件事那麼百件事都能端正。那些全面地聽聞天下的事,每天還有閒暇去治理不足的人,就是這樣做的,這是治理的最高頂點。既能治理身邊的事,又能致力於遠處的事,既能治理明顯的事,又能致力於看不見的事;既能恰當地處理一件事,又能致力於端正百件事,就是過度了,過度了就等同於達不到。譬如是樹立起筆直的木杆卻想要它的影子是彎曲的一樣。不能治理近處,又想致力於治理遠處;不能洞察明顯,又想致力於去見看不到的;不能恰當地處理好一件事,又想致力於端正百件事,這與事理是違背的。譬如是想樹立起彎曲的木杆卻想要它的影子是直的一樣。所以明白的領導人喜好要點,而昏暗的領導人喜好詳細。領導人喜好要點那麼百件事就能詳細,領導人喜好詳細那麼百件事就會荒廢。作為君主,衡量一個輔相,呈現一道法令,明確一個意向,來全面反覆考慮,來全面顯示,就可以觀察到其最廣泛的內容了。輔相的人,是衡量列舉出百官的首領,探求百件事的聽聞,用來整治朝廷中大臣以下的官吏們的職分,推測他們的功效和勞苦,衡量他們的嘉慶和獎賞,年終時拿出他們的成績呈報給君主,恰當的就認可,不恰當的就廢去職務。所以領導人民的人勞累於求索人,而休閒於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