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彭林虹老師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的《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實錄:
請大家根據課文再想象一下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看誰體會得細緻、真切。
(學生思考了片刻)
生15:阿長走了許多路,跑了幾家店都沒結果。最後她來到一家店,問:“店家,有‘三哼經’賣嗎?”店家一聽莫名其妙,“‘三哼經’?沒聽說過。”阿長懇求道:“再看看,有許多畫兒的。”店家找了一通,“給,只有《山海經》,沒有你說的‘三哼經’,買不買?”阿長想了想,先買來再說吧。於是,阿長買下了《山海經》。
師:老師為你豐富的想象所折服。我想你確實體會到了阿長所經歷的艱辛。她的確有別人做不到她卻能做到的神力。這種神力的產生只可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對哥兒的。
(學生異口同聲:愛!)
我有些懷疑這些想象阿長買書過程的合理性。她買來了《山海經》確實有偉大的神力。但是,這個神力是否就是因不認識字,跑了很多書店、打聽了很多路而買來書就具有了。我想,魯迅當時認為她有神力的原因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想象的這個買書的過程是否合理?
魯迅說: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我一年只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著門。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長媽媽家住東浦鎮,魯迅家在城區。清末民初,紹興人的交通工具是烏篷船,要麼就是步行。現在從公交車從魯迅故居到東浦,也得要半個小時。而有書買的大街離魯迅家很遠。長媽媽能在四五天之內既要回家又要把帶畫兒的《山海經》買到嗎?長媽媽有那麼多錢買這套書嗎?長媽媽知道書店在哪裡嗎?回東浦的路上有書店嗎?
我以為,長媽媽所說的“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是有畫外之意的。即“我總算給你把這書弄到了。”或者“我總算想方設法把這套書買到了。”
阿長是怎麼買到這本書的?
朱忞、謝德銑、王德林、裘士雄編著的《魯迅在紹興》一文中這樣寫到:魯迅在塾師周玉田先生那裡最先知道的一部書是《山海經》。可惜周玉田先生已經找不到這部書了。但這事不知怎的給長媽媽知道了。她有一個過繼的兒子,住在鄉下,名叫五九,是專門做裁縫的,技藝高明。當她知道魯迅渴望得到這部書的時,就把這事告訴了五九,五九很快就把這書弄來了。在一次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長媽媽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很顯然,編者在這裡要表達的意思是書是五九買來的。而長媽媽的兒子幫魯迅買書也是合情合理的。五九是裁縫,技藝高明,自然攢了不少錢。而自己的媽媽又在周家做保姆。魯迅又得媽媽的喜歡,周家在城裡也算是有臉面的人物。於情於理,五九買書都成立。
學生的想象無疑是豐富的、獨到的。但是,我們在課堂上除了要關注想象外,更要側重關注學生的這種想象是否合理。不合理,就是憑空想象,說假話!也許多年以後,某位同學讀到了這五九買書的材料,再細細一想!難免會產生疑問:我那時胡亂的想象,老師為什麼還會表揚我呢?
人教版教師用書語文八年級上冊裡有兩個作業題: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為什麼不寫她是怎麼買到的?為什麼此前此後反倒寫了不少?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也可以據此留個探究題:讓學生利用業餘時間,自己查詢資料,看看阿長是怎樣買來《山海經》的?
如彭林虹老師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的《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實錄:
請大家根據課文再想象一下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看誰體會得細緻、真切。
(學生思考了片刻)
生15:阿長走了許多路,跑了幾家店都沒結果。最後她來到一家店,問:“店家,有‘三哼經’賣嗎?”店家一聽莫名其妙,“‘三哼經’?沒聽說過。”阿長懇求道:“再看看,有許多畫兒的。”店家找了一通,“給,只有《山海經》,沒有你說的‘三哼經’,買不買?”阿長想了想,先買來再說吧。於是,阿長買下了《山海經》。
師:老師為你豐富的想象所折服。我想你確實體會到了阿長所經歷的艱辛。她的確有別人做不到她卻能做到的神力。這種神力的產生只可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對哥兒的。
(學生異口同聲:愛!)
我有些懷疑這些想象阿長買書過程的合理性。她買來了《山海經》確實有偉大的神力。但是,這個神力是否就是因不認識字,跑了很多書店、打聽了很多路而買來書就具有了。我想,魯迅當時認為她有神力的原因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想象的這個買書的過程是否合理?
魯迅說: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我一年只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著門。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長媽媽家住東浦鎮,魯迅家在城區。清末民初,紹興人的交通工具是烏篷船,要麼就是步行。現在從公交車從魯迅故居到東浦,也得要半個小時。而有書買的大街離魯迅家很遠。長媽媽能在四五天之內既要回家又要把帶畫兒的《山海經》買到嗎?長媽媽有那麼多錢買這套書嗎?長媽媽知道書店在哪裡嗎?回東浦的路上有書店嗎?
我以為,長媽媽所說的“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是有畫外之意的。即“我總算給你把這書弄到了。”或者“我總算想方設法把這套書買到了。”
阿長是怎麼買到這本書的?
朱忞、謝德銑、王德林、裘士雄編著的《魯迅在紹興》一文中這樣寫到:魯迅在塾師周玉田先生那裡最先知道的一部書是《山海經》。可惜周玉田先生已經找不到這部書了。但這事不知怎的給長媽媽知道了。她有一個過繼的兒子,住在鄉下,名叫五九,是專門做裁縫的,技藝高明。當她知道魯迅渴望得到這部書的時,就把這事告訴了五九,五九很快就把這書弄來了。在一次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長媽媽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很顯然,編者在這裡要表達的意思是書是五九買來的。而長媽媽的兒子幫魯迅買書也是合情合理的。五九是裁縫,技藝高明,自然攢了不少錢。而自己的媽媽又在周家做保姆。魯迅又得媽媽的喜歡,周家在城裡也算是有臉面的人物。於情於理,五九買書都成立。
學生的想象無疑是豐富的、獨到的。但是,我們在課堂上除了要關注想象外,更要側重關注學生的這種想象是否合理。不合理,就是憑空想象,說假話!也許多年以後,某位同學讀到了這五九買書的材料,再細細一想!難免會產生疑問:我那時胡亂的想象,老師為什麼還會表揚我呢?
人教版教師用書語文八年級上冊裡有兩個作業題: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為什麼不寫她是怎麼買到的?為什麼此前此後反倒寫了不少?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也可以據此留個探究題:讓學生利用業餘時間,自己查詢資料,看看阿長是怎樣買來《山海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