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31940377364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並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 翻譯: 南山下田野裡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剷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溼我衣。 身上衣沾溼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創作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計程車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從此他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 2 # 使用者8156776498399

    《歸園田居》這首詩為我們塑造了的藝術形象:隱士,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田園生活,怡然自得。 《歸園田居》為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原文: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官場的羅網中,一去十三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裡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考科二了,如何克服緊張的情緒呢?麻煩過來人指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