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消消氣

    人類對於肉類的喜愛,是亙古不變的,現如今隨著發展,肉類也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曾有科學家做過研究,若按照這樣的需求計算,全球需要每年宰殺700億隻動物,而飼養這些動物需要佔用全球大約70%的農業用地,耗費全球約60%的穀物資源。

    除了耗費地球資源之外,禽畜養殖還對環境造成極大壓力,根據相關報告顯示,若按照現階段的趨勢發展,到2030年,禽畜養殖產業排放的CO2氣體將佔據全球排放溫室氣體量的一半,這將對地球的生態平衡造成極大的負擔。

    隨著細胞培育技術的興起,科學家們設想併發明瞭一種“人造肉”技術,據說可以大大增加肉類產量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大壓力。

    一家名為“BeyondMeat”的“人造肉”企業,目前已經獲得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及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等多位名人的投資。據相關機構估值,“人造肉”市場在未來有望達到64億美元的市場估值。

    那麼,這種“人造肉”技術是什麼時候興起,它的原理是什麼?它與正常的肉類有什麼區別呢?別急,今天我們一一來做解答。

    “人造肉”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人造肉技術採用的是細胞體外培養技術,這項技術早已發明,但將其運用於禽畜細胞的體外培育,則是在2013年才成功實施。

    細胞體外培育技術,指的是從生物體內取出組織或是細胞,將其放置於模擬的體內生理環境中,在無菌、適當溫度和一定的營養條件下,使其生存和生產。

    克·波斯特教授利用這項技術,從動物體內提取肌肉組織,從中分離提取得到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並將其肌肉細胞放置於血清中進行培養。血清中富含肌肉細胞生長分裂所需的營養物質,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肌肉細胞利用這些營養成分,可在血清中迅速生長、分裂,並連結成細長的肉絲狀物質。這時,再在其中加入適量的脂肪細胞,可使得肌肉細胞與脂肪細胞交聯形成類似肉類的組織,這即為透過細胞體外培育技術製備得到的“人造肉”。

    “人造肉”與普通的肉類有什麼區別?

    形態

    “人造肉”相比普通的肉類,其形態不是常見的完整塊狀,而是呈肉糜狀,因此其作為食物的烹飪形式多為肉餅、肉丸、肉條等。除此之外,其色澤、口味也比正常的肉類要淡很多。

    營養成分

    由於”人造肉”為人工培育,其營養成分比普通的肉類更為可控。在培育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透過控制加入脂肪細胞的多少,調節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從而培育出更適宜人類各種需求的肉質。

    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透過控制加入脂肪的種類,來調控成品肉的功效,如若在肉的培育過程中用OMEGA-3脂肪酸替代普通脂肪酸,則食用此類肉質,其對心臟的保健效果要比普通的肉更好。

    產量

    “人造肉”的產量比普通養殖高,甚至高出普通養殖業39倍。據波斯特教授介紹,理想情況下,透過“人造肉”技術,僅透過1小塊牛肉組織就可培育出10000公斤“人造”牛肉。按照每頭牛的淨宰率在45-50%來估算,一頭估重為500公斤的肉牛,其淨肉的重量最多僅為250公斤,即要達到“人造肉”技術達到的產量,至少需要40頭肉牛!

    “人造肉”存在哪些弊端?

    答案是不確定的。

    “人造肉”受技術限制,目前還存在著以下這些缺點,若要大規模發展,仍需再經過一些深入研究。

    成本高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單價高達4800美元/千克,遠非普通消費者所能承受的。

    造成人造肉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有兩個因素:原料成本高、產物產量低。目前培育細胞採用的多為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目前的售價極高,造成人造肉的成本奇高。

    除此之外,目前培育技術下的細胞分裂速度仍不夠快,尚未達到理想情況下的速度,造成人造肉的產量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從而進一步增加了人造肉的成本。

    實際操作存在難點

    “人造肉”的製作過程屬於精密的細胞培育,在培育過程中,細胞對環境中的滲透壓、溫度、酸鹼度、CO2濃度都有著十分精密的要求,且細胞培養液非常容易受到雜菌(如酵母菌、黴菌)汙染,從而導致產物製備失敗,若這類肉流入市場被人體食用,則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這些條件大大增加了對生產環境和技術能力的要求,使其目前仍不能被大規模投產。

    實際監管困難

    由於“人造肉”市場發展剛剛興起,這種肉類屬於新型肉類,有關監管部門對於其屬性的劃分尚不明確,現有的監管法規範圍也不適用於人造肉。

    11月16日,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正式建立了 實驗室製造的肉製品商業化監管框架,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或許不久後在中國市面上就能買到這種人造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6和24的最大公因數用短除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