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清
-
2 # 回憶屮
函谷關,只被聯軍攻破過一次,當然攻秦並不是非得走函谷關,可以繞一下,比如往北攻河西之地,吳起走的就是這條路線;或者走南邊攻武關,楚國走的就是這條路線
-
3 # 簡史資深宅
秦國有所謂披山帶河的地形優勢,南方是秦嶺,北方是賀蘭山,東面是黃河幾字形的右腳,而函谷關就位於右腳轉折的地方。如果要從草原過,必須先打敗匈奴,向他們爭道,如果要從南面過,要麼跨秦嶺(不實際),要麼沿江上溯(更不實際),所以必須從正面突擊。 正面突擊也有兩條路,一是從渭河上溯,但是秦國肯定重兵把守渭河,而且當時的船又不像現在的船那麼強那麼大,被圍起來再用攻城器砸很快就完蛋。所以最保險的還是走函谷關。因此說,在戰國時代,函谷關是中原如秦的必經之路。函谷關當年在今河南靈寶境內。這個地方北面有呂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嶺,走函谷關一旦攻破的話,秦國就基本無線可守,基本可以長驅直入。歷史上,六國聯軍有三次攻入函谷關,破關數日內,兵鋒直抵咸陽宮,若不是六國各懷鬼胎,若不是秦君忍痛割城,秦國就滅了。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函谷關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為這時候整個中原都是秦國的,再也不用老惦著佔領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了。但是,說函谷關一點重要作用都沒有,那是瞎說。因為秦國都城咸陽在函谷關內,函谷關是捍衛秦國首都的重要防線。果不其然,秦國暴政猛於虎,最終讓陳勝、吳廣起義軍攻破了函谷關,皇帝聞之驚慌失措,幸好,在秦陵有幾十萬民役可以武裝起來反擊,起義軍雖被擊潰,但是秦國統治被極大的動搖。後來漢朝的都城也在陝西,而漢朝統治下也發生過黃巾起義這樣的事情,所以說,直到東漢末年,函谷關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保衛皇帝統治的屏障。 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當時許都遠在河南,潼關比起函谷關,靠近黃河,更加有利於防守,否則如果一直憑山險拒守函谷關,那麼一旦被攻破,那就無險可守了!而潼關興起後,函谷關就再也沒有復建。 另外: 函谷關有三處: 1 秦國時候的函谷關,在今天河南的靈寶。 2 漢朝廢秦函谷關,遷至今天的河南新安重新建立新關,稱之為”漢關“。 3 三國魏時重新弄得函谷關,稱為“魏關”,魏關興建是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臺遺址。
-
4 # 成蹊11
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心向背。在秦國的時期,雖然山東六國屢次進攻秦國,但每次都難以持久,因為秦國能號準他們的脈,那就是六國各個心懷鬼胎,他們的聯盟並不堅固,秦國的離間計屢試不爽,這是秦國得以保全的重要原因,再說秦朝時期,由於對民眾的壓迫與對匈奴南越的用兵,國力下降太過嚴重,六國民眾同仇敵愾,根本不可能離間。
秦國的地理優勢也是十分明顯,有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為它提供糧草,崤山與函谷關地形險要,背後也沒有後顧之憂,這些都是秦國能有效防禦的原因,但到了秦朝就不可能了。
到了秦二世,朝中的能臣良將都被誅殺,面對起義軍無法組織有效進攻和防禦,而秦始皇嬴政以及之前幾位有作為的國君都很重視人才。對比鮮明。
最後我想說,與其說秦國是被起義軍所滅,還不如說是自己敗了幾代國君留下的寶貴遺產,
-
5 # 在濟南奔波的邯鄲小弟
秦國屢次被六國攻破函谷關沒事原因。
1,秦王一統六國之雄心未泯。
2,為什麼六國伐秦,就是因為秦國太厲害,一直實行遠交近攻,三晉苦不堪言,六國合之才能與其相抗。
3,六國合縱各自暗懷鬼胎,彼此不合,還沒攻入咸陽,就自己砸自己的腳了。
4,秦國國力強大有著名的謀士,也有戰功赫赫的戰將。有關中沃野千里,巴蜀天府之國,糧草不愁。
5,秦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強大,有功者賞,無功者罰。
秦朝就不一樣了我們來看看吧
1,秦二世繼位,聽信趙高之言大肆屠殺忠臣良將,腰斬李斯,殺秦國王室。
2,趙高獨攬大權,使秦二世雙耳不聞天下事。
3,勞累的賦稅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4,項羽劉邦及起義軍將士誓死如歸
破釜沉舟,人心所向
5,得民心者得天下。
回覆列表
那時候還有周天子
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還是有個名在,周天子想體現自己的存在就在各諸侯中國產生戰爭的時候出來調解。
諸侯國礙於面子也再加上也沒有真正能一舉滅秦的能力還有秦國認錯態度好割地賠款求和也就給了周天子面子算球了。
參考後期周天子團滅了,秦國裝備齊了發育良好能打能開團也沒有人可以中間說和了所以滅了六國。
秦滅六國先變法再用外臣,透過外交發動離間,倚仗國力打持久戰,開渠增田壯國力,軍功等級人人有機會,先進的武器優秀計程車氣都是六國缺少的。
奈何未能長期安定,如始皇帝多活50年豈是白蟒帝能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