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而知而行
-
2 # 斐駺
一、棉花的運用。
在宋之前,漢字沒有“棉”這個詞,只有綿。
雖然在唐朝之時,在帝國的周圍如同南疆壯、傣族和高昌國已經運用棉花製造棉衣,可由於技術上的制約,棉花的運用只存在於貧民階級之中。
直到宋元時期,脫籽和紡車的發明,才讓中原腹地的人們穿上廉價的棉衣。
同樣廉價且輕便的棉衣,使得軍備不再那麼負重。
這是無法逾越的問題,唐朝對吐蕃的作戰,軍備是其他地區的數倍,可獲得的利益,卻是得不償失的。
哪怕是假設唐朝佔據了吐蕃,打通與印度之間的通道,唐朝依舊需要依賴當地的吐蕃人。
二、統一後的吐蕃,在一定時期內是與盛唐對等關係的。
松贊干布,也是神人的存在。13歲即位,很快就平定了混戰的西藏。並仿唐朝設立了府兵制度和功勳制度,還引進了唐朝的農業制度。
在中原王朝的記載中,吐蕃類似一個低一些等級的“蕃國”存在,可事實上,若將唐朝和吐蕃兩者之間的國書中一些字眼替換掉,兩者之間更像是平等互交的國家。
三、國際形勢逆轉
吐蕃的地勢,造就了彪悍且不怕死的民風,同時優越的地勢也使得它獲得了難以逾越的天然防禦屏障。所以唐朝只能在川貴方向防禦,在西域方向攻打吐蕃。
這也導致了軍備負荷。
郭侍封強行以少打多,導致其部全軍覆沒,也讓本來是夾擊吐蕃的形態被打破。薛仁貴只能後撤尋求戰機。
大非川一戰,是吐蕃立國之戰。西域的不穩,導致薛仁貴及唐朝只能四處救火,打破了盛唐不可戰勝的神話,又使得吐蕃成為西域對抗唐朝的標杆。
四、唐朝為穩固西部和北部,採取圍堵吐蕃策)策略
真實是公元675年,平定叛亂的唐朝抽出手來,書上只有寥寥幾個字——進隴西、復四鎮。
公元678年,18萬唐軍全線攻打吐蕃,大勝。但由於高原及道路等等因素,唐後撤,吐蕃獨立。
公元681年,吐蕃與漠北結盟,唐將黑齒常之領軍攻打良非川,吐蕃大敗,繳獲無數。
公元694年,吐蕃與突厥聯軍在冷泉和大嶺被唐軍擊敗,突厥全軍覆沒,從此分裂,融進漢唐大家庭。
公元700年,吐蕃大軍扣邊,唐隴右軍反擊,六戰六捷,吐蕃人頭累成京觀。
公元714年,大來谷之戰,再次欲求出高原的吐蕃,被唐軍阻擊,數萬人被俘被殺。
公元717年,九曲之戰,唐軍再次出擊吐蕃,斬殺數萬,吐蕃稱臣求和,唐軍再次因高原反應及補給問題退兵。
公元722年,小勃律之戰,吐蕃從西部謀劃出高原,4000唐軍阻擊並擊退吐蕃大軍,陣斬數萬。
公元728年,唐軍進擊吐蕃,書上說吐蕃敗軍哭聲環繞山谷經久不停。
安史之亂後,公元765年,吐蕃趁唐弱,出擊長安,靈臺一戰,唐軍斬殺吐蕃五萬,俘獲無數。
公元773年,潘源之戰,唐軍大勝,陣斬萬餘。
公元776年,吐蕃聯合吐谷渾、氐人,党項等蠻族聯軍20萬,這也是史上最大的吐蕃大軍。劍南一戰,唐軍將數萬人頭累成京觀。
由於連年的戰爭,使得道路及岔口不斷開發,這時候的唐朝平定內亂之後,同時唐軍中歷來俘獲的人員及本部軍人已經不再受高原反應。為了後世子孫的福旨,唐朝覺得全面覆滅吐蕃政權(哪怕是帝國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
公元819年,鹽州一戰,吐蕃15萬大軍被唐軍殲滅,吐蕃最後的軍事實力覆滅,從此吐蕃不再有與唐朝正面硬剛的能力。
正好此時回鶻謀反,不老實。唐與吐蕃結盟,唐全力覆滅回鶻,公元846年,回鶻可汗人頭逛長安街,餘部所存人員均被唐人訂為奴隸,遷移到南方。
公元866年,吐蕃最後維持一統的力量,吐蕃大相論恐熱的人頭與回鶻可汗一樣,遊逛長安街,其部被唐人販賣到嶺南種甘蔗。史書是這樣寫的
“拓跋懷光殺吐蕃論恐熱,傳首京師。其部眾東奔秦州,尚延心擊破之,悉奏遷於嶺南。吐蕃自是衰絕,贊普乞離胡君臣不知所終。”
據此吐蕃陷入真正分裂狀態。
為什麼元清可以打進西藏?
因為棉衣大規模使用,第二是蒙元、滿清掌控了西域。
大蒙古兀魯思帝國,與清朝進攻西藏路線不同。
蒙古是從西域較平坦的區域進入西藏。
但也正是唐朝的對吐蕃不懈努力的打擊之下,吐蕃之後一直沒有統一意識形態。
同時,佛教的傳入,使得藏區的人民思想被囚縛起來,不再追求吃與穿,財富不再積累到封主之手,而是轉入寺院,又使得唐後的吐蕃不再凶狠得起來。
蒙元並沒有對西藏發動過戰爭,因為藏傳佛教的活佛,早早就親自到草原(天山以北)尋求蒙元統治者的支援。
所以當窩闊臺命令忽必烈領十萬軍攻打雲南時,整個藏區是提供資源及路線的,這時候的蒙元根本就沒有與吐蕃作戰。
而是一次軍事大遊行,就使得吐蕃各部拜服在蒙古的腳下。也使得藏傳佛教成為藏區的實質統治者。
而清朝,“大小金川”一戰,從川貴區域攻入藏區,使得藏區貴族想依賴地勢,尋求半獨立狀態的夢想破滅。
(手機打字,編輯不是很好,請見諒)
-
3 # 宋和平談天說地
這個問題也不完全準確。
關鍵是國家戰略是否要在青藏高原用兵、打仗。
唐朝的國家戰略並不想與吐蕃作戰並佔領,只是想“和平相處”,因此才有“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和親之舉”。
如果,唐朝下決心佔領吞併青藏高原,憑唐朝的武功文治,完全可以實現。
元朝也沒有采取“武力"來統一青藏高原,而是“會盟”與“冊封”,然後派軍隊駐紮,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
西藏從元朝時正式進入中華民族版圖,1253年,元朝(始於1206年)採取“涼州會盟”方式將西藏納入中國領土,後派軍隊駐紮;元朝政府設專門“機構”管理西藏;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也促進民族大團結。
明朝、北元時期,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冊封西藏宗教領袖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得到明朝政府認可,有效控制青藏高原。
清朝延續了元朝的“冊封制度”,並設“駐藏大臣"有效管理西藏”。康熙徵嘎爾丹沒有在西藏發生戰爭。
單純打仗,藏兵的馬隊也很勇猛,當然,真正善戰的是蒙古騎兵。
民族團結,和諧才是永固江山的法寶。
-
4 # 上將噯福斯
看了同志們的分析,都比較有道理。但沒有說到根本上。
其實一切的一切,根源就在於,元明清時期的吐蕃非常衰弱,根本不能與唐代的吐蕃相提並論!唐代的吐蕃非常繁盛,人口上千萬,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至於它為什麼這麼繁盛,有一種理論認為,是由於唐代溫熱的氣候造成的。
據說唐代的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好幾度,降水也更多。整個青藏高原比現在更溫暖更溼潤,也更適合人類生存,環境承載力也更高。
這一切就導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迅速繁盛起來。
唐代以後,氣候變冷。青藏高原溫度降低,降水減少,環境承載力下降。人口也隨之下降。人口少了,國力當然就衰弱了。吐蕃帝國四分五裂,進一步削弱了國力。連一項孱弱的北宋,都曾經吊打吐蕃。
到了元明清,吐蕃更加衰弱,基本是人見人打,毫無還手之力。
除了氣候的原因,吐蕃制度錯誤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歷史上,吐蕃長期實行殘酷農奴制度。農奴被殘酷剝削,肆意欺壓。直接結果就是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吐蕃人口越來越少,從一千萬多萬下降到兩百多萬!
回覆列表
(唐朝強盛時吐蕃帝國疆域)
在大唐強盛時,只有吐蕃能與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隨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兩國相愛相殺糾纏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斷。自唐太宗文成公主進藏,到金城公主,大約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時期。安史之亂時,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調走平叛,吐蕃趁虛而入,還曾佔長安15天,後來被郭子儀趕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來都沒什麼大國勢力,不管是秦漢魏晉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終對河西走廊眷顧有加,因為這條商路能帶來很多利財富和技術,同時還能控制西域,監視漠北草原強權。對於河西走廊南邊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漢朝士兵曾經打到了河湟一帶,對於青藏高原內部的部落勢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與聞。
所以,當松贊干布聽說大唐國力強大,派遣使者到長安拜訪鄰居時,李世民讓官員訪查了半天也不知道這個吐蕃國家從哪兒冒出來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個使者跟著吐蕃使者回訪,看看到底是不是騙子。松贊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後這個使者也回去如實彙報了,本來正常的國際交往,卻因為吐谷渾在中間搬弄是非,導致李世民沒有答應吐蕃的求親請求。
松贊干布剛剛統一帝國,國力強盛,沒有受過這樣的氣,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渾,還把青海周邊的羌族部落都給收了,派了20萬軍隊圍攻唐朝的鬆州。李世民也是馬上天子,一看松贊干布這麼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幾員大將帶著5萬軍隊增援鬆州。這一仗打下來,讓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厲害,也讓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個蕞爾小國。於是,雙方不打不相識,文成公主和親,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響力同化吐蕃。
(安史之亂後的吐蕃帝國)
可是,常年的戰爭也拖垮了吐蕃的經濟,還吐蕃帝國形成了數量眾多的軍閥。吐蕃軍閥分為東部軍閥、西部軍閥。由於唐朝一直在東部保持著戰略壓力,在維州之戰中損失慘重,因此西部軍閥一家獨大,最終控制了帝國實際權力。隨後,吐蕃贊普被刺殺,二王爭立,吐蕃陷入了長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時期被併入中土。
可見,唐朝時期的吐蕃國力強大,是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政權,不是遊牧帝國可以一戰解決,它的戰爭持久力很強,與唐朝也是打的有來有往。很多唐朝名將都在吐蕃那裡栽過跟頭。像薛仁貴帶著5萬唐軍與四十萬吐蕃大軍鏖戰大非川,結果全軍覆沒,就可知吐蕃沒有那麼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傾盡盛唐全部國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區,打下來的成本這麼高,收益卻不成正比。對於唐朝而言,環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這些物產豐富的地區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對吐蕃形成環形攻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了。萬一傾國遠征,一旦失利,將會動搖國本,代價太大。當吐蕃分裂時,唐朝也已經是步入殘年了,藩鎮割據的唐朝也沒有能力組織針對吐蕃的滅國之戰了。
後來的元朝和清朝,面對的是一個分裂的吐蕃,實力已經不能唐朝時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擊敗了一夥武裝僧人,然後用一紙書信就招降了吐蕃。至於清朝,他的主要作戰物件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區的蒙古人。在青海擊敗了蒙古人後,清朝大軍政治、宗教、軍事三管齊下,西藏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隨後,清朝在西藏駐軍,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清朝福康安平定尼泊爾)
清朝大規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還珠格格》中福爾康的原型)帶領16000精兵征服尼泊爾廓爾喀王朝的戰爭。由於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軍所到之處沒有遇到大的阻礙,得以順利進入後藏,兵臨加德滿都城下。這場戰爭,也是最有可能與英國人提前開打的戰爭,因為廓爾喀扛不住清軍的攻擊,向孟加拉的英國人發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國人此時幫助了尼泊爾,可能清朝就會在八旗最後的輝煌時了解到世界大勢。可是,英國人拒絕了廓爾喀人,因為英國人認為要跟清朝做生意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後,他們就派了馬嘎爾尼訪問北京,還帶來了很多新鮮的事物,不過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義給拒絕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沒有像元朝、清朝那樣攻滅西藏,其實是因為吐蕃在當時太強大了,唐朝雖強,要搞定吐蕃也得損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時,吐蕃地區的氣候已經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組織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價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