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劉禪對諸葛亮的稱呼是“相父”,也就是說,對於諸葛亮,劉禪那是當自己父親一樣看待的,為何會在諸葛亮死之後,“抄了他家”呢?這明顯能夠讓人看出,其實劉禪並不信任,至少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為什麼會這樣呢?小蟲子以為,原因有四:
其一,自古以來,新君與顧命大臣的關係本就微妙。其實並不難理解,新君繼位,為鞏固自身位置,自然要權,政從己出、大權獨攬是最好的,然而,卻因為有所謂的顧命大臣、輔政大臣的存在,往往不可得,那這二者之間,勢必明裡暗裡的會較量,想想,就算諸葛丞相與劉禪因為對外矛盾更加尖銳而不至於如霍光與宣帝以及康熙與鰲拜那樣電光火石般激烈,也必定不能多溫和;
其二,諸葛亮與劉禪二人政見有分歧。劉禪性格溫厚,雖沒有多聰穎,但也並不愚笨,也有自己的主見,諸葛亮曾親自評價他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其中可能有誇飾之詞,但大體方向應該不錯,就是劉禪並不是一個尚申韓之法且喜愛征戰之人,所以他內心裡自然不喜歡諸葛亮,不喜歡又怎麼深度信任?
其三,劉備當年白帝城託孤之時,劉禪應當是在場的,人所共知,劉備當時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意便是,你才能出眾,能安國,如果我兒子是塊料,能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他不是塊料,那你就自己來吧!哇,當時劉禪已經十七八了,怎麼可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繼位之後,他心裡豈不會提心吊膽?他又不是什麼天資聰穎會識人之人,又怎麼看得清丞相真的沒有私心?
最後一個,也是小蟲子私下揣度的,只是供君參考。都知道,劉禪此人是有寵信宦官的經歷的,難保當時諸葛亮輔政之時,他沒有什麼尤其信任之人,但是卻沒有聽說有什麼禍事,只能說當時被諸葛亮給制止了,又,劉禪曾經想要擴充後宮的,諸葛亮也以主公應該崇尚節儉為由制止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如此被人約束著,且還是九五之尊,除了諸葛亮,所有人都對他尊敬有加,他對諸葛亮能沒有逆反心理?
注:“抄家”我用的是引號,因為正史上並沒有劉禪抄了諸葛亮家的證據和語言。
又,我並不是陰謀論者,只是以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和人生經驗來看,古代的君臣不會是如史書描繪諸葛亮劉禪關係那般和諧的,因為我們都是人,都是那種並不多聰明,也不多笨的普通人。
眾所周知,劉禪對諸葛亮的稱呼是“相父”,也就是說,對於諸葛亮,劉禪那是當自己父親一樣看待的,為何會在諸葛亮死之後,“抄了他家”呢?這明顯能夠讓人看出,其實劉禪並不信任,至少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為什麼會這樣呢?小蟲子以為,原因有四:
其一,自古以來,新君與顧命大臣的關係本就微妙。其實並不難理解,新君繼位,為鞏固自身位置,自然要權,政從己出、大權獨攬是最好的,然而,卻因為有所謂的顧命大臣、輔政大臣的存在,往往不可得,那這二者之間,勢必明裡暗裡的會較量,想想,就算諸葛丞相與劉禪因為對外矛盾更加尖銳而不至於如霍光與宣帝以及康熙與鰲拜那樣電光火石般激烈,也必定不能多溫和;
其二,諸葛亮與劉禪二人政見有分歧。劉禪性格溫厚,雖沒有多聰穎,但也並不愚笨,也有自己的主見,諸葛亮曾親自評價他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其中可能有誇飾之詞,但大體方向應該不錯,就是劉禪並不是一個尚申韓之法且喜愛征戰之人,所以他內心裡自然不喜歡諸葛亮,不喜歡又怎麼深度信任?
其三,劉備當年白帝城託孤之時,劉禪應當是在場的,人所共知,劉備當時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意便是,你才能出眾,能安國,如果我兒子是塊料,能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他不是塊料,那你就自己來吧!哇,當時劉禪已經十七八了,怎麼可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繼位之後,他心裡豈不會提心吊膽?他又不是什麼天資聰穎會識人之人,又怎麼看得清丞相真的沒有私心?
最後一個,也是小蟲子私下揣度的,只是供君參考。都知道,劉禪此人是有寵信宦官的經歷的,難保當時諸葛亮輔政之時,他沒有什麼尤其信任之人,但是卻沒有聽說有什麼禍事,只能說當時被諸葛亮給制止了,又,劉禪曾經想要擴充後宮的,諸葛亮也以主公應該崇尚節儉為由制止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如此被人約束著,且還是九五之尊,除了諸葛亮,所有人都對他尊敬有加,他對諸葛亮能沒有逆反心理?
注:“抄家”我用的是引號,因為正史上並沒有劉禪抄了諸葛亮家的證據和語言。
又,我並不是陰謀論者,只是以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和人生經驗來看,古代的君臣不會是如史書描繪諸葛亮劉禪關係那般和諧的,因為我們都是人,都是那種並不多聰明,也不多笨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