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都被人們視為真理,但我們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理;老師們所傳授的知識都被孩子們視為無可爭議的知識,但他們也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正的知識。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裡略透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是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的速度相同。伽裡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才被推翻,難道這期間就沒有其他科學家站出來勇敢地質疑嗎?是的,從那以後人們都只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為不可懷疑的真理。不敢於懷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當今社會,似乎各種知識都已經完全下了定論,而我們只要去記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去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才能學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數學書中,出現"圓一週三的定論".也就是直徑為一的圓周長為三這個"權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沒有人質疑,似乎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數學家祖沖之卻質疑了這個觀點,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例項與此不同了。但人們總說,也許是出了一點誤差也說不定,這可是書上權威的答案。祖沖之透過"割圓法"經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終於得出了 等於3.1415926---3.1415927之間,打破了權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專家"們也都服氣了,祖沖之因質疑而打破了權威。 只有學會了質疑權威,這個世界才會飛速進步,如果牛頓沒有質疑畢達哥拉斯定理,物理學又怎會上一個臺階;如果哥白尼沒有質疑"地心說"又怎麼會有後來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質疑神佛妖魔,也許現在人們仍愚昧無知。 所以說質疑可以開啟包裹著真理的層層迷霧,帶人們走向真理。不要認為教材是"權威定論",老師講的都是"金口玉言",我們不但要學會聽講,更要學會用大腦去分析和思考,我們需要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這種可貴的精神,不要認為這是件很可怕的事,馮驥才先生還不是因為馬蜂蜇人後不會死這件事向一位中學生感謝嗎? 所以,請發揮出你的能力,勇敢質疑吧,這不光是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呢?那隻能說明不善於思考,或是勇氣不夠。 華羅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教育他的學生: 一個袋子裡放著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伸手去摸,第一次,從中摸出一個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還是摸出了乒乓球,於是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裡裝的全是乒乓球。 當我們再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麼我們判斷,這個袋子裡裝的是一些一樣大小的球吧。 當我們繼續摸,第七次,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就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呢?沒人知道還會摸出些什麼。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讓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為你推斷未知的障礙。同樣,也不要讓一切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切權威已做出的定論,成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礙。 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爸爸說:"是愛迪生。"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權威。 大家都認為,權威之所以成為權威,肯定是在某一領域經驗豐富,非常精通,但權威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有權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斷。某些時候,你可能是對的,權威可能是錯的,關鍵看你自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 複雜的手術進行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道程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準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十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裡面拿著一塊紗布。他說:"第十塊紗布在我手裡,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品質。 小姑娘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別的醫護人員也知道。可是頂撞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不肯出聲的原因。 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盲從權威。當權威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對於十幾歲的你來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那些年齡比你大、資歷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謂的"權威",你自然應該尊重他們豐富的經驗,但你不該盲從他們的一切結論。在你的奮鬥之旅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提出疑問,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這對你將會大有裨益。
那些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都被人們視為真理,但我們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理;老師們所傳授的知識都被孩子們視為無可爭議的知識,但他們也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正的知識。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裡略透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是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的速度相同。伽裡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才被推翻,難道這期間就沒有其他科學家站出來勇敢地質疑嗎?是的,從那以後人們都只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為不可懷疑的真理。不敢於懷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當今社會,似乎各種知識都已經完全下了定論,而我們只要去記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去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才能學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數學書中,出現"圓一週三的定論".也就是直徑為一的圓周長為三這個"權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沒有人質疑,似乎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數學家祖沖之卻質疑了這個觀點,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例項與此不同了。但人們總說,也許是出了一點誤差也說不定,這可是書上權威的答案。祖沖之透過"割圓法"經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終於得出了 等於3.1415926---3.1415927之間,打破了權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專家"們也都服氣了,祖沖之因質疑而打破了權威。 只有學會了質疑權威,這個世界才會飛速進步,如果牛頓沒有質疑畢達哥拉斯定理,物理學又怎會上一個臺階;如果哥白尼沒有質疑"地心說"又怎麼會有後來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質疑神佛妖魔,也許現在人們仍愚昧無知。 所以說質疑可以開啟包裹著真理的層層迷霧,帶人們走向真理。不要認為教材是"權威定論",老師講的都是"金口玉言",我們不但要學會聽講,更要學會用大腦去分析和思考,我們需要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這種可貴的精神,不要認為這是件很可怕的事,馮驥才先生還不是因為馬蜂蜇人後不會死這件事向一位中學生感謝嗎? 所以,請發揮出你的能力,勇敢質疑吧,這不光是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呢?那隻能說明不善於思考,或是勇氣不夠。 華羅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教育他的學生: 一個袋子裡放著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伸手去摸,第一次,從中摸出一個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還是摸出了乒乓球,於是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裡裝的全是乒乓球。 當我們再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麼我們判斷,這個袋子裡裝的是一些一樣大小的球吧。 當我們繼續摸,第七次,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就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呢?沒人知道還會摸出些什麼。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讓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為你推斷未知的障礙。同樣,也不要讓一切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切權威已做出的定論,成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礙。 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爸爸說:"是愛迪生。"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權威。 大家都認為,權威之所以成為權威,肯定是在某一領域經驗豐富,非常精通,但權威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有權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斷。某些時候,你可能是對的,權威可能是錯的,關鍵看你自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 複雜的手術進行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道程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準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十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裡面拿著一塊紗布。他說:"第十塊紗布在我手裡,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品質。 小姑娘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別的醫護人員也知道。可是頂撞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不肯出聲的原因。 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盲從權威。當權威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對於十幾歲的你來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那些年齡比你大、資歷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謂的"權威",你自然應該尊重他們豐富的經驗,但你不該盲從他們的一切結論。在你的奮鬥之旅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提出疑問,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這對你將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