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捷徑”是一個成語典故,由唐朝(含武周朝)人盧藏用所創造。
說盧藏用恐怕大家不怎麼知道,說陳子昂知道的人就多了。盧藏用和陳子昂的關係很好,編輯有《陳伯玉文集》(伯玉是陳子昂的字),在書中稱讚陳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陳子昂遇害後,盧藏用寫了《陳子昂別傳》,其中說明了陳子昂的死因。
那麼,終南捷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回到故事的主人公盧藏用身上,他其實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
盧藏用年輕時就以文辭才學著稱,他考中進士之後,本以為可以一展宏圖了,但是職能部門好久都沒給他安排具體工作。
他想這樣下去可不行,得另闢蹊徑。
大唐的人才出路有兩個,一個出路是科舉制度,另一個出路是權貴舉薦。雖然科舉制度起於隋唐,而且唐太宗曾得意地說出科舉制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但實際上,唐朝人依靠權貴舉薦求得官職的比例,與科舉大概各佔一半;如果是以詩文著名的人,比例更高。比如大詩人李白,沒中進士,從地方到中央,求見各級官員無數,從30歲一直熬到42歲,得到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才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大詩人杜甫,沒中進士,在長安熬了十年,因詩文得到玄宗賞識。
當然,盧藏用的時代比李白杜甫都要早,他中了進士但得不到實際官職。他沒去走權貴舉薦的路,而是想辦法給自己搞出名聲。他於是跑到都城長安南邊的終南山去做隱士了。
但實際上盧藏用心懷抱負,哪能真的去當隱士呢?他借當隱士之舉,想盡辦法給自己增加名聲。就像現在某些網紅的自我炒作、自我營銷,他的隱居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為的是把自己有才之隱士的名頭傳出去,希望有一天能傳到皇上的耳朵裡。他就在終南山跟隨道士修習道術,相傳他將辟穀練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幾天幾夜不吃飯。
地點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終南山離京城長安很近,既方便盧藏用得到京城的相關訊息,也方便他把自己的名聲傳回京城。
果然,他的苦心沒有白費,史書記載他在長安年間(武則天武周朝年號之一,701-704年)終於被武則天徵召,授官左拾遺(從八品上)。雖然是一個小官,但是貴在能常伴皇帝左右,能直接向皇帝提出意見和建議,做好了就能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後來他經過武則天朝,到了唐睿宗時期,官職做到了中書舍人(正五品上)、吏部侍郎(正四品下)、尚書左丞(正四品上),七八年時間,從八品升到四品,算很快的了。
寫到這裡,是為了做好鋪墊,下面就說“終南捷徑”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公元711年12月,唐睿宗召見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關於陰陽術數的學問。司馬承禎不客氣地給睿宗撅了回來,他說:“所謂的‘道’,應當是損之又損,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界,我怎麼肯耗費心力去研究陰陽術數的學問呢!”
唐睿宗不死心,接著又問道:“對於修身養性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司馬承禎幾乎是按照到家的經典說法照本宣科了,說:“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的道理一樣,只要能夠做到順乎世間萬物發展的自然之理,內心之中沒有任何私心雜念,那麼國家就可以趨於大治。”
要不說高人就是與眾不同呢,大白話一樣的回答,卻令唐睿宗感覺很高深,他說:“廣成子(傳說中上古黃帝時人,道家的始祖 )所說的話,沒有人可以超過。”
接著,司馬承禎堅決請求返回天台山,唐睿宗同意了他的要求。
這時,身為尚書左丞的盧藏用登場了。他用手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道:“這裡面就有很多出家隱居的好地方,您何必一定要回到天台山呢!”司馬承禎一看是盧藏用,則不客氣地藉機諷刺了一下他。司馬承禎回答說:“在我看來,這終南山不過是入世作官的捷徑罷了!”這話說完,不知盧藏用的臉色和表情是怎樣的,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大約的推測一下,想必是很難看吧。
司馬承禎譏諷盧藏用的話,被後人概括成了“終南捷徑”這個成語,這得算是盧藏用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了。
司馬承禎怎麼知道盧藏用的事蹟的呢?原來盧藏用透過做隱士而接近皇帝的做法不止一次了。盧藏用終南山修隱終於被召,他後來還多次使用。哪裡離皇帝近,他就去哪裡隱居;比如,皇帝去洛陽之時,他就跑到嵩山隱居。於是他就得到了“隨駕隱士”的稱號。
說一下盧藏用最終的結局。善於鑽營愛走捷徑的性格成就了他,最終也害了他。等太平公主勢大的時候,他竟然跑去當了太平公主的男寵。等到唐玄宗誅滅太平公主以後,公元713年,盧藏用因“私侍太平公主”被流放瀧州[shuāng](今廣東省羅定市),史書沒有記載,推測盧藏用應該是死於流放途中。
題主所說的藍田的輞川和長安的韋曲,是兩個地名。終南捷徑中地點有可能是這二者之一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終南山隱居的地方,應該是在終南山裡。而韋曲離長安太近,也沒有什麼山,根本不能作為古人隱居之地,這個直接排除。而輞川在藍田境內,偏長安東南,而且偏得挺多;這與史書說的終南山在長安正南方不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輞川似乎太遠,不適合作為“捷徑”。因此,終南捷徑不在韋曲,也不在輞川。
“終南捷徑”是一個成語典故,由唐朝(含武周朝)人盧藏用所創造。
說盧藏用恐怕大家不怎麼知道,說陳子昂知道的人就多了。盧藏用和陳子昂的關係很好,編輯有《陳伯玉文集》(伯玉是陳子昂的字),在書中稱讚陳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陳子昂遇害後,盧藏用寫了《陳子昂別傳》,其中說明了陳子昂的死因。
那麼,終南捷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回到故事的主人公盧藏用身上,他其實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
盧藏用年輕時就以文辭才學著稱,他考中進士之後,本以為可以一展宏圖了,但是職能部門好久都沒給他安排具體工作。
他想這樣下去可不行,得另闢蹊徑。
大唐的人才出路有兩個,一個出路是科舉制度,另一個出路是權貴舉薦。雖然科舉制度起於隋唐,而且唐太宗曾得意地說出科舉制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但實際上,唐朝人依靠權貴舉薦求得官職的比例,與科舉大概各佔一半;如果是以詩文著名的人,比例更高。比如大詩人李白,沒中進士,從地方到中央,求見各級官員無數,從30歲一直熬到42歲,得到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才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大詩人杜甫,沒中進士,在長安熬了十年,因詩文得到玄宗賞識。
當然,盧藏用的時代比李白杜甫都要早,他中了進士但得不到實際官職。他沒去走權貴舉薦的路,而是想辦法給自己搞出名聲。他於是跑到都城長安南邊的終南山去做隱士了。
但實際上盧藏用心懷抱負,哪能真的去當隱士呢?他借當隱士之舉,想盡辦法給自己增加名聲。就像現在某些網紅的自我炒作、自我營銷,他的隱居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為的是把自己有才之隱士的名頭傳出去,希望有一天能傳到皇上的耳朵裡。他就在終南山跟隨道士修習道術,相傳他將辟穀練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幾天幾夜不吃飯。
地點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終南山離京城長安很近,既方便盧藏用得到京城的相關訊息,也方便他把自己的名聲傳回京城。
果然,他的苦心沒有白費,史書記載他在長安年間(武則天武周朝年號之一,701-704年)終於被武則天徵召,授官左拾遺(從八品上)。雖然是一個小官,但是貴在能常伴皇帝左右,能直接向皇帝提出意見和建議,做好了就能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後來他經過武則天朝,到了唐睿宗時期,官職做到了中書舍人(正五品上)、吏部侍郎(正四品下)、尚書左丞(正四品上),七八年時間,從八品升到四品,算很快的了。
寫到這裡,是為了做好鋪墊,下面就說“終南捷徑”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公元711年12月,唐睿宗召見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關於陰陽術數的學問。司馬承禎不客氣地給睿宗撅了回來,他說:“所謂的‘道’,應當是損之又損,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界,我怎麼肯耗費心力去研究陰陽術數的學問呢!”
唐睿宗不死心,接著又問道:“對於修身養性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司馬承禎幾乎是按照到家的經典說法照本宣科了,說:“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的道理一樣,只要能夠做到順乎世間萬物發展的自然之理,內心之中沒有任何私心雜念,那麼國家就可以趨於大治。”
要不說高人就是與眾不同呢,大白話一樣的回答,卻令唐睿宗感覺很高深,他說:“廣成子(傳說中上古黃帝時人,道家的始祖 )所說的話,沒有人可以超過。”
接著,司馬承禎堅決請求返回天台山,唐睿宗同意了他的要求。
這時,身為尚書左丞的盧藏用登場了。他用手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道:“這裡面就有很多出家隱居的好地方,您何必一定要回到天台山呢!”司馬承禎一看是盧藏用,則不客氣地藉機諷刺了一下他。司馬承禎回答說:“在我看來,這終南山不過是入世作官的捷徑罷了!”這話說完,不知盧藏用的臉色和表情是怎樣的,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大約的推測一下,想必是很難看吧。
司馬承禎譏諷盧藏用的話,被後人概括成了“終南捷徑”這個成語,這得算是盧藏用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了。
司馬承禎怎麼知道盧藏用的事蹟的呢?原來盧藏用透過做隱士而接近皇帝的做法不止一次了。盧藏用終南山修隱終於被召,他後來還多次使用。哪裡離皇帝近,他就去哪裡隱居;比如,皇帝去洛陽之時,他就跑到嵩山隱居。於是他就得到了“隨駕隱士”的稱號。
說一下盧藏用最終的結局。善於鑽營愛走捷徑的性格成就了他,最終也害了他。等太平公主勢大的時候,他竟然跑去當了太平公主的男寵。等到唐玄宗誅滅太平公主以後,公元713年,盧藏用因“私侍太平公主”被流放瀧州[shuāng](今廣東省羅定市),史書沒有記載,推測盧藏用應該是死於流放途中。
題主所說的藍田的輞川和長安的韋曲,是兩個地名。終南捷徑中地點有可能是這二者之一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終南山隱居的地方,應該是在終南山裡。而韋曲離長安太近,也沒有什麼山,根本不能作為古人隱居之地,這個直接排除。而輞川在藍田境內,偏長安東南,而且偏得挺多;這與史書說的終南山在長安正南方不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輞川似乎太遠,不適合作為“捷徑”。因此,終南捷徑不在韋曲,也不在輞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