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375065512416
-
2 # 小飛飛的小朋友
松嫩平原鹽鹼化土地面積約3.7萬km2,其最低窪部分即古松遼大湖的核心(吉林省的大安一帶),是蘇打鹽漬土集中分佈地區。近年來由於氣候連續乾旱、過度放牧,蘇打鹽漬化有發展加重趨勢。
土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不利影響:
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
2、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東北平原西部的土地鹽鹼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到底是人為原因為主還是自然原因為主,待我把這些變化過程講一下,大家再判斷。
先說基本情況:松嫩平原西部,約佔東北大平原面積三分之一。本區晚更新世以來自然景觀的演化形成的地質、地貌和土壤背景、現代氣候以及人文景觀等決定了該區是一個極其脆弱的生態敏感區和生態過渡帶,極易受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的干擾發生生態失衡和退化。
以下是中國科學院專案綜合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2006-3-1的文章中談到環境變遷過程:
“東北地區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北有小興安嶺,中部為松遼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全區除西部與蒙古高原接壤,其餘都為界江、界河及大海環繞,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興凱湖和渤海、黃海。
區域內分佈著兩大水系:北部是流入黑龍江的松花江水系,南部是流入渤海灣的遼河水系。
這種地質構造格局和地貌景觀是自中生代開始營造,經過長期演化,到第四紀末基本定型的。
自距今約2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時期,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和東、西遼河都是內陸河,流入以吉林省大安一帶為中心的古松遼大湖。
大約1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末,盆地中部形成分水嶺,大湖水系分解成南北兩部分。北部形成松花江水系,向東經黑龍江入海;南部形成遼河水系,向南流入渤海。原湖區中心隨著地殼的抬升,逐步萎縮乾枯,形成星羅棋佈的沼澤溼地。以後,盆地西部由於氣候變為乾冷,湖泊乾涸,形成了科爾沁沙地、松嫩沙地和古大湖中心區的鹽鹼沼澤和鹽鹼地。在近一萬多年來的全新世時期,科爾沁沙地、松嫩和呼倫貝爾沙地在氣候適宜時期發育成草原和森林草原。”
“西部的科爾沁、松嫩和呼倫貝爾三大沙地,總面積約8萬km2。在地質歷史時期,這裡沉積了幾十米以至幾百米厚的中、細沙層。距今一萬多年來,經歷了幾次氣候適宜時期,沙地被草本植被覆蓋併發育形成古土壤。但由於草原的不當開墾和過牧,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導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和退耕退牧還林還草以來,一些地區沙漠化過程逆轉,特別是在科爾沁沙地南部整體上有逆轉趨勢,但大部分地區仍然嚴重。”
“松嫩平原鹽鹼化土地面積約3.7萬km2,其最低窪部分即古松遼大湖的核心(吉林省的大安一帶),是蘇打鹽漬土集中分佈地區。近年來由於氣候連續乾旱、過度放牧,蘇打鹽漬化有發展加重趨勢。”
“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約28萬km2,佔土地總面積的22.6%,其中黑土區的水土流失面積佔黑土地總面積的34%,嚴重威脅東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另有課題組專家認為2004-9-27:“松嫩平原西部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產生強烈影響始於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農業開發。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規模的農業開墾改變了本區草甸草原、榆樹疏林草原景觀,部分天然草場過度放牧,草場植被破壞嚴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儘管該區生態環境退化態勢減緩,但區域“三化”-土地沙化、鹽鹼化和草場退化的態勢仍在延續。該地區目前分佈有總面積達200萬公頃的風沙土。由於開墾和不合理的利用,使許多原來有植被覆蓋的風沙土變成了流動沙丘。一些調查顯示,該地區的流沙有向大平原中部地區擴充套件的趨勢。該區還有多達300萬公頃的鹽鹼化土地,鹽漬化在迅速發展,近年來僅吉林省西部就有67萬公頃優質土地退化為鹽鹼荒漠,這一數字仍在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該地區共有320萬公頃草場,已有80%以上的面積退化,成為中國草場退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回覆列表
土壤鹽鹼化最主要的原因有:
1、氣候的影響:氣候的乾燥度和地面蒸發與降水比值與土壤的鹽漬化關係十分密切,而土壤凍結加劇了土壤鹽漬化程序。
2、溫度的影響:在地溫梯度影響下,土壤水從下向凍結鋒面移動,鹽分隨之向上遷移。當地溫梯度較大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水分和鹽分的遷移量隨之增大當土壤含鹽時,凍結深度相應減小,水鹽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鹽鹼化進入孕育期。
3、水位的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徑流量及水質直接影響土壤含鹽量。
4、植被的影響:幹早和半乾旱地區生長著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鹽生植物含鹽量可達lo%~45%,透過強大的根系從底層吸收水分和鹽分,並以殘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殘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鈣鹽和鈉鹽返回土壤中,對土壤的鹽演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5、地形的影響:地形和地貌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徑流。土壤鹽漬化程度表現為隨地形從高到低、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加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