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喜龍

    不可一世的蒙古曾橫掃歐亞大陸,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兩次入侵日本,都遭到慘重失敗。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毅然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侵日戰爭。 第一次蒙古入侵日本是在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從北韓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上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鎌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糧用盡,無法繼續守住陣地,元軍只得登船撤退。   第二次蒙古入侵日本是在公元1281年。忽必烈統一中國之後,便著手準備第二次入侵日本。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從江浙和北韓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更為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力量。六月上旬,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的抵抗,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階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由於日本沿海灘構築了一道堅固的石牆,元軍屢屢進攻始終無法突破。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 2 # 歷史淘沙

    答案是唯一的,為了面子。

    為了部落?日本和中國沒有陸地相連,當時對日貿易也不大,所以說單從日本和中國的聯絡上來說,兩者之間的聯絡太少了,為了部落說不通。

    忽必烈為什麼要遠征日本?忽必烈曾多次遣使出使日本,讓日本稱臣納貢。大家都知道,中國讓藩屬國稱臣納貢,根本不是為了藩屬國進貢的那點東西,因為每次納貢的隊伍來了,中原王朝賞賜給他們的東西要遠遠多於納貢帶來的,讓藩屬國稱臣才是中原王朝需要的臉面。

    但是當時的日本也不知道抽了什麼風,就是不同意對元朝稱臣,後來在高麗的斡旋下元朝又派遣了使者出使日本,但是日本依舊是不稱臣不納貢,忽必烈惱怒之下才進行了兩次遠征日本。

    忽必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大汗之位不是透過正常手續獲得,而是透過戰爭搶回來的,所以格外看中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別的國家對自己稱臣納貢,會讓忽必烈覺得是對自己大汗之位的認可,反之就是在質疑自己大汗之位的合法性。

    為了迫使藩屬國對自己稱臣納貢,忽必烈還曾三次進攻越南。所以說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都是虛榮心和自尊心在作怪,妥妥的為了面子。

  • 3 # 海浮人

    在我看來,兩者兼有。

    忽必烈兩次執著的遠征日本,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臉面,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

    其一:日本親近大宋,無視新生的蒙元帝國

    隋唐以後,日本非常推崇中華文化, 並以此為傲。到兩宋時期,隨著理學的出現,中華文化又發展到了另一個高峰。此時的中華文明對北韓、日本等附屬國影響頗大,他們自認為是華夏正統的分支。

    因而在南宋滅亡之後,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舉國上下一片悲傷,痛哭”崖山之後無中華” 。他們打心底裡並不認同這樣未開化的野蠻民族能夠取代華夏正統,心底常常保持著鄙夷的態度。因而向元朝稱臣, 自然不在日本的考慮範圍之內。

    其二:作為一個新生的王朝,他需要殺雞儆猴,建立自己在周邊的威信

    忽必烈作為元朝的開創者,以武功聞名於世,徵大理,滅南宋,一路所向披靡,橫推亞歐大陸。而他又深受漢文化薰陶,明白文治的重要性。對於四夷,並沒有妄動兵戈,只需他們列表臣服即可。然而令忽必烈沒有想到的是,蒙元帝國如此強盛,卻還是碰到了日本這一顆釘子。

    區區小國,竟然無視大國使臣。先後四次出使,竟都置之不理。甚至最後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韙,斬殺他的訪問使節,這簡直讓一向強勢的忽必烈忍不了。因為這不僅僅是關於他的臉面問題,更關乎於國家的威勢。被這樣一個小國挑釁,如果不做些什麼,怎麼服眾,怎麼震懾周邊諸國。 因此忽必烈決定遠征日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其三:日本統一之後,從未被外來勢力征服過,這極大的激起了忽必烈的好勝之心

    此時大家要問,日本憑藉什麼這麼有底氣的跟席捲整個亞歐大陸的蒙元帝國掰手腕?第一是地理位置,元代之前不是沒有朝代想要征服日本。只不過它遠離中原,偏居海外。而當時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並不發達,因而中原勢力鞭長莫及,這讓日本有了底氣。第二是身份問題,對於長期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日本來說,南宋滅亡之後再無中華。而一向自居華夏正統分支的日本,自然看不上游牧民族出身的蒙古,他們認為這樣的蠻夷並不能讓他們從精神上臣服。

    而忽必烈正是看中了這兩點,因而激起了他的好勝之心。作為開創這樣一片浩大疆域的君王,他不相信他的蒙古鐵騎,征服不了這樣一個彈丸小國。因而第1次失敗之後,他又發起了第2次遠征,甚至還未開始的第3次。他始終認為這不是戰之過,是天時地利不配合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遇到後進生,怎樣教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