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南居君

    在中國歷史上廟號為宣宗的只有三位皇帝,第一就是唐朝的李忱,唐憲宗的兒子;第二位就是明朝朱棣的孫子朱瞻基,第三位就是清宣宗道光皇帝。

    廟號一詞起源於供奉,古代開始於商朝,但是秦王朝建立以後廢除廟號,所以秦漢基本沒有廟號,只有有德之君;有所作為的君主才有廟號,如漢太祖(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洵;廟號開始大規模的使用是在唐朝的時候,隋朝皇帝都沒有聽過什麼廟號,隋朝皇帝的廟號都是楊廣的孫子以及李淵追封的,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就是隋太祖、楊廣就是隋世祖、楊廣的兒子楊昭被兒子追為隋世宗。廟號是評價一個皇帝一生的功績,廟號都是為駕崩後的皇帝上了號,所以廟號比起諡號來更加的客觀和全面。

    首先我們來認識第一位皇帝就是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也是晚唐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也是唐宣宗延遲了唐朝滅亡的時間;唐宣宗沒有當皇帝的時候一直都是在裝瘋賣傻,因為唐朝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中央集權遭到破壞,地方藩鎮興起,朝廷上是宦官把持著朝政,如果自己想活下去就必須臥薪嚐膽,所以宣宗做到了;他登基以後令所有人吃驚,曾經的憨包皇帝原來是一名能力超強的皇帝,宣宗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使整個唐朝煥發活力,唐朝又一次的崛起,但是宣宗後期也是比較一點昏庸,也沒有選對接班人,導致唐朝在他以後直接就一蹶不振;按照他一生的功績,給他上了宣宗的廟號。

    第二位皇帝就是明宣宗,明宣宗我們大家都熟悉, 他即位後,親征平定番王叛亂,並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與其父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1435年駕崩,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明宣宗也是一位能力非常強的人,他的父親就是藉助他的光環成功的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明宣宗就是壽命太短了,只活到37歲,如果他壽命在長一點,可能明朝的影響力就和唐朝的差不多,明宣宗最後的廟號是宣宗也是情有可原的,宣宗這個人的缺點就是喜歡鬥蛐蛐,後期身體的原因也沒有怎麼處理好朝臣之間的關係。

    第三位皇帝就是清宣宗道光皇帝,這位皇帝真的是運氣差,爺爺乾隆把江山玩爛了,就撒手扔給自己的父親嘉慶皇帝;他父親能力是有限,也沒有挽救這個大清朝的統治危機;他的父親當了20多年的皇帝也駕崩了,只有把清朝的爛攤子交給了道光,道光皇帝其實也是沒有辦法,到處都是農民起義,到處都是戰亂,關鍵外華人也來侵略清朝,道光皇帝是有心無力,早期也是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重用大臣,減輕賦稅但是他有心無力,清朝在他的手裡已經完全的落下去,但是他也是有骨氣的皇帝,反正就是要儲存祖宗的江山,委曲求全。這樣也是保證了清朝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所以後人根據他的一生取廟號“清宣宗”。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位宣宗皇帝,你認為哪一位皇帝是最有作為的呢?

  • 2 # 別酒流年

    宣宗作為廟號,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時間順序):

    唐宣宗李忱,846年 - 859年在位;

    遼宣宗耶律淳,1122年在位;

    金宣宗完顏珣,1213年 - 1223年在位;

    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 - 1435年在位;

    清宣宗旻寧,1820年 - 1850年在位。

    另外,中國藩屬國還有以下幾個人廟號宣宗的,分別是:

    高麗王朝第13任君主宣宗王運,1083年 - 1094年在位;

    越南莫朝第五代皇帝宣宗莫福源,1547年 - 1561年在位;

    北韓王朝第十四代君主宣宗李昖,1567年 - 1608年在位。

  • 3 # 花樣歷史

    在唐朝以前,諡號和廟號是分開的,多以“帝”結尾,之後諡號廟號合二為一,採用“宗”字來結尾。

    因此,歷史上的宣帝其實也可以歸結到“宣宗”這裡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諡號為“宣”的皇帝為漢宣帝劉詢,最後一個諡號為“宣”的皇帝是清宣帝塔克世。

    其他以“宣”為諡號的皇帝如下:

    晉宣帝司馬懿、後趙宣帝石邪、前秦宣昭帝苻堅、後涼宣帝、北燕宣帝馮安、夏宣帝劉務桓、代宣帝拓跋推寅、南齊宣帝蕭承之、西梁宣帝蕭詧、陳宣帝陳頊、北周宣帝宇文贇、唐宣宗李忱、渤海宣帝大仁秀(《桓檀古記》尊稱)、南吳宣帝楊渭、明宣帝朱器墭。在中國的附庸國中,也有兩個皇帝採用了“宣”字作為諡號,他們分別是北韓宣帝(北韓正祖)李算和阮宣帝(啟定帝)阮福昶。

    那麼,什麼樣的皇帝能夠以“宣”字作為諡號呢?一般認為,以“宣”為廟號的皇帝大多數都是很有才華的人,至少在當政期間作出了許多有益於社稷穩定的事情。

    比如第一個以“宣”字為諡號的皇帝,漢宣帝劉詢,就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原名劉病已,是太子劉據的孫子,是漢武帝的曾孫子。

    在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一家被迫自殺。劉詢作為嬰兒逃過一劫,被拘禁於郡國在長安的府邸中臨時設定的官獄裡。

    長大成人之後,被霍光等人立為皇帝。由於劉詢自幼在民間長大,十分懂得民間的疾苦,所以上位之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老百姓的政治措施,一改漢武帝晚年官場的烏煙瘴氣。因此,後世人稱漢宣帝統治的這一段時間為“孝宣之治”,“孝宣中興”。

    從漢宣帝這段經歷就可以看出,以這個諡號命名的皇帝大多數一生坎坷,頗為不順,但是又很有作為,很有擔當,在歷史上口碑都比較好的人。

  • 4 # 樓哥看歷史

    宣宗是廟號,所謂的“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除了三國時代魏明帝曹叡在活著時候就給自己預定了一個“烈祖”的廟號之外,皇帝在世之時並不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廟號。

    一般來說,廟號“宣宗”的皇帝都是有所作為,使王朝中興,甚至達到盛世的皇帝。今天筆者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幾位宣宗,看看他們的功績能不能配得上這個廟號。

    唐宣宗李忱

    李忱,生於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六月二十二日,原名李怡,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生母鄭氏,唐朝第十六任皇帝。李忱所處的年代早已不是輝煌的大唐盛世,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為了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活下來,多年來李忱一直靠著裝傻來自保。

    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舊唐書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唐憲宗在大明宮中和殿被宦官陳弘志殺害,年僅43歲。宦官梁守謙、王守澄殺害憲宗次子澧王李惲及其支持者宦官吐突承璀,擁立皇太子李恆登基,是為穆宗。次年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三月,弟弟李忱被封為光王。

    唐宣宗劇照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正月,服食金丹過量的唐穆宗駕崩,年僅29歲。皇太子李湛即位,是為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年僅17歲。劉克明隨即偽造聖旨,打算立唐憲宗第六子絳王李悟為帝。但此時當年擁立唐穆宗的梁守謙、王守澄再次出手,將劉克明和李悟一起殺掉,隨即立唐穆宗次子江王李昂為帝,是為文宗。此後梁守謙去世,唐文宗利用王守澄的手下仇士良逼死了王守澄。可惜仇士良又發動“甘露之變”,徹底清洗了朝中支援唐文宗的大臣。

    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遺詔立唐敬宗幼子李成美為太子,並讓其繼位。然而仇士良等人卻連夜偽造遺詔,將李成美廢為陳王,立唐穆宗第五子潁王李炎為“皇太弟”。此時唐文宗尚未嚥氣,但對仇士良的所作所為也無可奈何。正月初四日,唐文宗在長安宮太和殿駕崩,年僅31歲。皇太弟李炎在靈前即位,是為武宗。唐武宗頗有才幹,和宰相李德裕一起成功逼迫仇士良退休,其統治期間也被稱為“會昌中興”。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同樣因為服食金丹過量的唐武宗駕崩,年僅33歲。

    唐憲宗諸子世系圖

    由於光王李怡長久以來的“不慧”形象,宦官馬元贄認為他比較好控制,於是讓光王改名李忱並立他為“皇太叔”。但是李忱即位之後立即撕下偽裝,所有人這才大驚失色。

    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舊唐書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

    登基之後的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為了保證皇權,他將宰相李德裕清除出廟堂結束了”牛李黨爭“。唐宣宗不但整頓吏治,也對宦官和宗室的權力進行了限制。此前死於”甘露之變“中的百官,除了鄭注、李訓之外都得到了平反昭雪。而在對外戰爭方面,唐軍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在唐宣宗的治理之下,大唐國勢漸有起色,其統治期間也被譽為“大中之治”。

    可惜如此一位唐代後期英明神武,有“小太宗”之稱的“中興之主”,也逃不過金石的毒害。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服用了太醫李元伯所獻的仙丹,隨即“病渴且中燥”,身體狀態急轉直下。當年八月,唐宣宗在大明宮駕崩,享年50歲。長子鄆王李漼即位,是為懿宗。唐懿宗遊宴無度、驕奢淫逸、任人不能,“大中之治”所取得的成果被消耗殆盡。在其晚年爆發的黃巢起義更是敲響了大唐王朝的喪鐘。

    金宣宗完顏珣

    完顏珣,生於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宣孝太子完顏允恭庶長子,金世宗完顏雍之孫,生母劉昭華,金朝第八任皇帝。

    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福安殿駕崩,享年67歲。由於宣孝太子完顏允恭早逝,故而由其嫡長子、金世宗嫡長孫完顏璟即位,是為金章宗。完顏璟在位期間尊崇儒家,金朝在文化水平極大發展的同時,軍事實力卻大踏步退化。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在福安殿駕崩,享年41歲。因其無嗣,由其叔父,即金世宗第七子衛王完顏永濟即位,是為衛紹王。

    完顏永濟很倒黴,因為他碰上了統一蒙古的鐵木真。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蒙古大軍逼近中都。此時負責中都北面防守的右副元帥胡沙虎卻不理防務。在遭到完顏永濟斥責之後,胡沙虎懷恨在心,竟然率軍發動政變,攻佔了皇宮,劫持了皇帝。次日,胡沙虎將完顏永濟帶出皇宮,派宦官將其毒死,隨即立完顏珣為帝。胡沙虎因受斥責而造反,天道迴圈,他此後之所以被部下術虎高琪所殺,也是因為斥責了對方。

    金世宗諸子世系圖

    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三月﹐金宣宗遣使向蒙古軍求和。在鐵木真撤軍之後,金宣宗隨即在當年五月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完顏珣此舉極大了動搖了軍心,也讓鐵木真看清了金朝的外強中乾。次年五月,蒙古人再次南下,中都失陷。

    金宣宗自己惹不起蒙古人,卻在河北、山東一帶將九位勢力最大的漢人武裝頭目封為國公,期望他們能成為金朝和蒙古之間的緩衝勢力,史稱“封建九公”,名單如下:

    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眾家奴,恆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故天作,上黨公張開,東營公燕寧。

    《金史》對金宣宗的評價是“勤政憂民”,但由於個性猜忌,最終未能中興金朝。其實金宣宗最大的問題在於他雖然不敢與蒙古軍隊正面對決,但卻不懂得聯絡盟友。面對南宋和西夏,完顏珣放不下昔日的老大架子,結果導致金朝在兩條戰線上和南宋以及西夏展開激戰。不但徹底斷送了金夏、金宋結盟的可能性,還白白損失了大量的精兵強將,進一步消耗了國力。

    遷汴之後,北顧大元之朝日益隆盛,智識之士孰不先知?方且狃於餘威,牽制群議,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曾未數年,昔也日闢國百里,今也日蹙國裡,其能濟乎?再遷遂至失國,豈不重可嘆哉!—《金史卷十六·本紀第十六》

    鐵木真畫像

    元光二年(公元1224年)十二月,金宣宗在汴京皇宮寧德殿駕崩,享年61歲,遺詔太子完顏守緒即位,是為哀宗。從後來的歷史程序來看,金宣宗非但沒有中興,反而中衰了金朝,那他為何還能得到“宣宗”這個廟號呢?

    主要原因可能在於當時河北一帶尚有屏障,金宣宗晚年起用名將北伐,在西北戰場上也有所成就。此外大金朝的內政也還算過得去,相信當時沒有人認為大金朝會被蒙古人迅速滅亡。可惜僅僅十年之後,哀宗完顏守緒就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殺殉國,立國一百二十年的金朝宣告滅亡。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生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明仁宗朱高熾嫡長子,生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朱瞻基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朱高熾、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都在南京做人質。換句話說,正因為朱瞻基的降世,堅定了朱棣起兵靖難的決心。不然朝廷把他三個兒子一咔嚓,他還折騰個什麼勁。

    靖難戰爭結束後,朱棣讓三個兒子繼續留在老巢北平,卻把朱瞻基第一時間接來南京,可見當時便已經將其認定為第三代接班人。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朱瞻基出閣就學,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到了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淇國公丘福、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金忠、翰林院學士胡廣、右春坊大學士黃淮、右春坊右庶子楊榮、左春坊左諭德楊士奇、右春坊右諭德金幼孜等太子東宮屬官都被一股腦兒派去教導皇長孫。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率軍親征韃靼大汗本雅失裡,皇長孫朱瞻基奉旨留守北京。

    甲申,上以皇長孫居守北京,民安政理。賜尚書夏原吉鈔一千貫、彩幣四表裡,及鞍馬羊酒。—《明宣宗實錄卷一百六》

    朱棣與朱瞻基劇照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棣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正式確立其第三代接班人的地位。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皇太孫朱瞻基隨行。朱棣之所以下大力氣培養朱瞻基,骨子上也是懲於當年建文帝朱允炆倉促被立為皇太孫所造成的惡劣政治後果。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駕崩之後,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冊朱瞻基為皇太子。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熾突然駕崩,當時身在南京的朱瞻基緊急趕往北京繼位,路上還躲過了二叔漢王朱高煦的暗殺。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手腕高超的政治家,朱瞻基在其任內完成了堂伯朱允炆、祖父朱棣都沒能完成的艱鉅任務:削藩。當時實力雄厚的幾位藩王中,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朱元璋之孫晉王朱濟熿都被朱瞻基以謀反的罪名廢為庶人。朱棣第三子趙王朱高燧,以及太祖系藩王中的秦王、楚王、蜀王、肅王全都乖乖上交護衛。困擾幾代皇帝的藩王問題得到了實質性的解決。

    然而作為一個守成之君,朱瞻基受到了文官集團過多的影響,以至於在其任內出現了多個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變故:

    1、撤軍安南。朱棣在永樂年間發兵安南,消滅了胡朝統治者,將獨立數百年的交趾故地重新收入中國版圖。但是朱瞻基因為由黎利率領的叛軍始終難以消滅,安南戰役消耗了明廷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最終撤軍安南,承認安南仍為藩屬國。

    2、放棄開平。開平衛位於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朱棣五徵漠北時有四次經過開平,可謂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在陽武侯薛祿的建議下,明朝撤去開平衛,將守軍南遷至獨石堡(今河北省赤城縣)一帶。開平衛的放棄,使得原本處於二線防禦的大同、宣府一帶必須直面蒙古軍隊,明廷被迫轉入戰略防禦。當然也有研究說宣德時期氣候愈發寒冷,明朝無法繼續支撐開平衛的糧食開銷。

    此外明軍在漠南、哈密、麓川等地均呈現全線收縮態勢,客觀上惡化了明朝的生存空間。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駕崩,享年37歲,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登基,是為英宗。實際上面對父皇留下的局面,明英宗三徵麓川,乃至御駕親征瓦剌,其實還是想有所作為。可惜“土木堡”一敗,靖難武勳集團徹底報銷,整個明朝落入文官集團掌握,再也沒有了開疆拓土的雄心。

    明宣宗劇照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愛新覺羅·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八月初十日,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帝)嫡長子,生母喜塔臘氏。愛新覺羅·旻寧有一個更為人熟悉的稱號:“道光帝”。

    道光帝是個頗想有所作為的人,他精於騎射,膽略過人。在他十歲那年,隨皇祖父乾隆帝到威遜格爾皇家圍場行獵時,曾親手發箭射殺過一頭鹿。乾隆帝為之大喜,親賜黃馬褂、花翎。看著眼前的大孫子,乾隆帝眼中滿滿的都是當年的自己,為此還特地賦詩一首:

    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

    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

    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

    —《威遜格爾行圍志事》

    太和殿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當時身為皇儲的旻寧臨危不亂,不但沉著指揮禁軍平亂,還親自使用鳥槍擊斃了兩名教徒。事後嘉慶帝進封其為和碩智親王,其御槍也被賜名為“威烈”。

    十八年九月,從幸秋獮木蘭,上先還京師,而教匪林清黨犯闕之變作。是月,戊寅,賊入內右門,至養心殿南,欲北竄。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飛章上聞。仁宗欣慰,封上為智親王,號所御槍曰“威烈”。—《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嘉慶帝在熱河行宮駕崩,旻寧護喪回京之後,隨即於八月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改明年年號為“道光”。“道光”一詞,出自《晉書》:“有晉鬱興,載崇藩翰,分茅錫瑞,道光桓典”。說明道光帝極度渴望自己能像歷代祖先一樣建功立業,讓大清再創輝煌。

    很可惜,道光帝面對的是世界亙古未有的大變局。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在英軍的兵鋒壓力之下,道光帝罷免了主戰的兩廣總督林則徐,而新任琦善和英華人簽訂了《穿鼻草約》,割讓了香港。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二月,英軍進犯虎門,水師提督關天培壯烈殉國。當年五月,賣國條約《廣州和約》締結。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月,英軍攻陷長江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殉國。當年七月,英國軍艦開入南京段長江江面,清廷被迫簽訂了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中美望廈條約》簽訂。九月,《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道光帝慕陵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在圓明園慎德堂駕崩,享年69歲。旻寧在世界大變局面前手足無措,既不知如何應對,又苟安姑息、拒絕變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道光帝“宣宗”的這個廟號,真是充滿了水分。更可怕的是清朝統治階層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危機,我們摘抄一段《清實錄》對道光帝的評價,看看清人有多無恥。就憑旻寧也配和唐宣宗和明宣宗相比嗎?

    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即車攻吉日,作為詩歌,號曰中興。

    結語:宣宗這個廟號,有“中興國家、能布令德”的含義。然而透過我們的盤點,歷史上的幾位宣宗,唐宣宗勉強稱得上中興,明宣宗只是守成,金宣宗和清宣宗實際上都開啟了王朝崩潰的局面,稱他們兩個為宣宗,實在是有辱廟號。

    其實在遼金之際還有一位遼宣宗,只不過連其本華人都不承認。秦晉國王耶律淳,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遼道宗耶律洪基之侄,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軍連續攻陷遼國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逃入夾山。群臣擁立耶律淳為帝,號天錫皇帝,建立北遼政權。但是耶律淳在當年六月駕崩,天祚帝隨即將其降為庶人,並從宗室譜籍中除名。

    可見“宣宗”這個廟號,寄託了後人對於中興的渴望。可惜中國歷史上的四位正牌宣宗,他們所留下的江山都在短期內迅速直走下坡路,可惜可嘆。

  • 5 # 文娛史之苑

    宣宗作為廟號,指定君王。例如唐宣宗李忱、高麗宣宗王運等。歷史上,唐代之前有“宣帝”沒有“宣宗”。聖善周聞曰宣,廟號“宣宗”的皇帝,一般都是有所作為,使王朝中興,達到盛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廟號宣宗的都有哪些皇帝,看看你熟悉的都有哪些。

    1.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 -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

    李忱於長慶元年(821年)獲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宗室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對外方面,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復河湟之舉,為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2.高麗宣宗王運

    王運(1049年—1094年),高麗王朝第13任君主(1083年—1094年在位)。初名蒸、祁(一作祈),字繼天,是高麗文宗之次子、高麗順宗之胞弟。他早年受封國原侯、國原公,順宗死後繼承王位,守成十年,保持了太平盛世的局面。死後廟號宣宗,諡號思孝,葬於仁陵。他也是北韓半島歷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詞人。

    3.遼宣宗耶律淳

    遼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小字涅裡,契丹族,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南京留守、仁聖皇太叔耶律和魯斡之子,遼道宗耶律洪基之侄,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北遼第一任皇帝。

    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連續攻陷遼國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逃入夾山,群臣擁立耶律淳為帝,號天錫皇帝,建立北遼政權。耶律淳繼位後,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並遣使奉表金國,乞為附庸。但事情尚未完成,耶律淳便於同年六月病逝,終年六十歲,諡號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於燕京西香山永安陵。

    4. 大理宣宗段智興

    段智興(1149年—1200年),大理宣宗,是段正興之子,段正嚴(又名段和譽,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的孫子,段正興退位後繼位,在位28年後去世。

    5.金宣宗完顏珣

    完顏珣(1163年4月18日-1224年1月14日),本名完顏吾睹補,大興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金世宗完顏雍庶長孫,金顯宗完顏允恭的庶長子,金章宗完顏璟異母兄,母為昭華劉氏。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9月22日-1224年1月14日)。

    6.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號長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號“宣德”。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在政治上,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提升內閣地位,任用“三楊”、蹇義、夏原吉等;教導宦官讀書參政。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對外關係上,進行第七次鄭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於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並修建永寧、隆慶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經濟空前的發展,與其父明仁宗統治時期合稱“仁宣之治”。

    7.莫宣宗莫福源

    莫宣宗(越南語:Mạc Tuyên Tông,?-1561年),名莫福源(Mạc Phúc Nguyên),越南莫朝第四代皇帝,莫憲宗子。1547年至1561年在位。曾用年號:永定(Vĩnh Định 1547年) 景歷 (Cảnh Lịch 1548年-1553年)光寶( Quang Bảo 1554年-1561年)。

    8.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生於紫禁城擷芳殿中所。年號道光。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道光帝任內的清朝日益衰弱,他也做了一些努力,但仍舊停留在封建社會的水平,看不到當時西方的先進,沒有一點學習西方、振興國勢的措施,只是自己厲行節約有什麼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 6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廟號是宣宗的皇帝

    編撰:史遇春

    一、諡法“宣”

    1、周公制諡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2、汲冢周書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按《左傳》杜注引作“善聞周達曰宣”)

    3、蔡邕《獨斷》帝諡

    聖善周聞曰宣

    4、蘇洵釋義

    宣:施而不私;善聞周達;誠意見外;聖善周聞。

    5、明代通用諡法釋義

    宣:施而不私;善聞周達;誠意見外;聖善周聞。

    二、宣宗皇帝

    1、唐宣宗(810-859)

    即李忱,幼名怡。

    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

    唐憲宗子。

    會昌六年武宗卒後,由諸宦官擁立。在位期間,復興佛教。貶斥李黨,朋黨之爭以李黨完全失敗告平息。大中八年(854)與宰相令狐絢策劃盡誅宦官,事洩,南衙北司之爭愈益深刻。吐蕃內亂,其佔領的秦、原、沙、瓜等州一度歸附。藩鎮叛亂也出現短暫平靜。勤於為政,性格明察,史有“小太宗”之稱。在位十三年。

    2、北遼宣宗(1063-1122)

    即耶律淳,小名涅裡,遼興宗孫。天祚時,封秦晉王,拜都元帥,守南京。保大二年(1122),天祚敗,入夾山,回離保、耶律大石等立淳于燕京,號天錫帝,改元建福,遙降天祚為湘陰王。以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立國,史稱“北遼”。奉表乞為金國附庸,事未決而死。諡為孝章皇帝。

    3、金宣宗(1163-1224)

    女真完顏部人,本名吾睹補,改名珣。金世宗孫。本封昇王,至寧元年,為紇石烈執中所立,改元貞祐,後改興定、元光。在位時蒙古軍深入,貞祐二年,自中都南遷於汴。河北郡縣,相繼淪陷。遣使向蒙古求和,不允。又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均無所得。轄境之內,各族起義頻繁,豪強割據自保,已成瓦解之局。在位十二年。

    4、明宣宗(1398—1435)

    即朱瞻基,明仁宗子。洪熙元年,仁宗死後嗣位。次年,改元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宣宗叔)反,帝從楊榮言,率師親征,平定叛亂。在位時,三楊(士奇、榮、溥)在位,閣臣始以“票擬”提出處理政事之意見,職權遂與宰相無異。選郎中況鍾等為知府,並專設巡撫,用於謙、周忱等任職。屢下減少官田租額之詔,然戶部常不執行。定會試分南北卷取士之法,增加北方舉子中式機會。洪熙、宣德時,明朝建國已達六十餘年,經濟逐漸恢復,政治亦較清明,有“仁宣之治”之稱。然繼續實行十三布政使司皆設鎮守中官之制,又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對宦官擅權起有推波助瀾之作用。宣德十年正月病死。

    5、清宣宗(1782-1850)

    即愛新覺羅·旻寧,清仁宗第二子。嘉慶十八年,抵禦攻入宮內之天理教徒,親發火槍,封智親王。二十五年七月嗣位。次年改元道光。在位時農民起事不斷,鴉片煙禍日甚。十八年冬,遣林則徐赴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及鴉片戰爭爆發,以昧於時勢,罪林則徐僨事,革職遣戍。對英忽和忽戰,終於二十二年與英國訂立不平等之《南京條約》。繼又與美、法訂立《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在位三十年。卒諡成皇帝。

  • 7 # 棟棟子

    以宣宗為廟號,說明這個皇帝做得工作還不錯,有可圈可點之處。

    中國古代很在意身後名,如大臣心心念唸的諡號,如皇帝心心念唸的諡號與廟號。

    對於皇帝來說,廟號是他死後被後人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其名號幾乎是蓋棺定論般的總結。

    例如,太祖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太宗是僅次於太祖的廟號,仁宗是寬厚仁慈的皇帝,孝宗是仁慈孝順的皇帝,等等。

    本文要探討的宣宗,總體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廟號: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

    在中國正統王朝中,廟號為宣宗的皇帝也就那麼幾個,唐宣宗李忱、明宣宗朱瞻基、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還有遼宣宗耶律淳、金宣宗完顏珣。

    唐宣宗李忱,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是大唐自安史之亂而由盛轉衰後,頗有作為的一個皇帝。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已三十七歲的李忱被宦官擁立為帝,改年號為大中。

    登基後,李忱對外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等部落佔領的土地,對內發展經濟,減少稅賦,讓日薄西山的大唐江山有了些起色。

    相比他前後的幾位皇帝,李忱在位期間的大唐是個“異類”,朝政中興,被史學家譽為“大中之治”。

    正因為如此,李忱被史學家看作是和漢文帝、唐太宗一樣的皇帝,也被稱為“小太宗”。

    也難怪歐陽修如此感嘆:“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和他父親明仁宗一起,打造了“仁宣之治”。

    他在位期間,對內休養生息,使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平叛戰亂,下西洋顯大明國威,文治武功,赫赫在冊。

    《明史》評價:“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也就是道光皇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

    在清宮劇的“薰陶”下,我們比較瞭解道光皇帝的功績,如改革漕運、鹽法,如整頓吏治,如平定張格爾叛亂,如支援林則徐禁菸。

    但是,以宣宗為廟號的皇帝,除了可圈可點的政績外,也都有一些“硬傷”。

    唐宣宗李忱在位後期,天下相繼發生叛亂,水旱災害頻發,而他也和先輩一樣沉溺於長生仙丹,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還是不穩定。

    明宣宗朱瞻基是有名的促織天子,“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以至於勞民傷財,讓一些百姓家破人亡。

    道光皇帝自不用講,他在位期間,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外,在道光朝,外患嚴重,內憂也嚴重,如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在醞釀之中,清王朝的喪鐘要敲響了。

    除了唐、明、清的這三位宣宗外,北遼有個遼宣宗耶律淳,金國有個金宣宗完顏珣。

    前者“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者也”,後者“性本猜忌,崇信翽御,獎用吏胥,苛刻成風,舉措失當”,與唐、明、清的三位宣宗不可比。

    總而言之,就像諡號越來越“通貨膨脹”一般,廟號也越來越為尊者諱,越來越不值錢。

    就像本文講的宣宗,唐、明、清的三位宣宗,可謂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一代球王,會是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