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對人們來說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挑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一個人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你把握住這個機會,你就成長。如果你放過了這個機會,你就退化。”實際上,“危機”一詞有“危險”加“機會”的意思。因此,積極應對挫折,把握機會,才有可能變挫折為機遇。當挫折來臨時,如何應對挫折、戰勝挫折?我們不妨嘗試以下一些應對方法:
一、 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應對挫折,戰勝挫折,首先要正確認識挫折,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在現實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有的人總認為生活中的挫折、困境、失敗都是消極的、可怕的,受挫折後往往悲觀抑鬱,甚至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事實上,一個人經受一些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它可以成為自強不息、奮起拼搏、爭取成功的動力和精神催化劑。生活中許多優秀人物就是在挫折磨練中成熟,在困境中崛起。相反,一個人如果不經歷困難和挫折,總是一帆風順,就會如同溫室裡的花朵,經不住風霜雨雪的考驗,很容易被一時的挫折所壓跨。因此可以說,挫折也是一種機會,只要能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坦然面對挫折,樹立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就一定能適應任何變化中的環境。
二、 改變不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觀點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的ABC理論。他認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對挫折的不合理認識。根據艾利斯的觀點,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是來自不合邏輯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的信念。這種不合理信念會導致挫折感的產生。
不合理信念一般具有三個特點:
(1)絕對化要求。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不合理信念。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其必定會發生或必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它常與“必須”、“應該”這樣的詞連在一起,如“我的家人就應該在春節前來看我”、“他必須那樣做才對”等。
(2)過分概括化。它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過分概括化的人在看問題時容易走極端,往往導致對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如一遇挫折、失敗便認為自己“無能”、“沒用”、“不可救藥”;或別人稍有過失就認為這個人無一可取,全面否定。持有這種信念的人要麼會導致盲目自責自罪、自暴自棄,要麼會一味責備他人或外界環境,產生敵意、憤怒等不良情緒。
(3)糟糕透頂。這種不合理信念認為某一事情發生了,必定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個體一旦具有這種信念,就會產生焦慮、悲觀、抑鬱等不良情緒體驗。如“我這次頂撞了管教,以後不管我做得怎樣,他不會給我好果子吃”、“我吃了官司,這輩子是完了”等等。
幾乎每個人都存在不合理信念,這並不可怕。因為人生來就具有以理性信念對抗非理性信念的潛能。如果人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並主動調整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就可以降低挫折感,調整好情緒。
三、冷靜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面對挫折,勇敢迎接,冷靜下來後,你可以給自己提出以下四個問題:
(1)我的挫折和煩惱是什麼?
(2)我能怎麼辦?
(3)我要做的是什麼?
(4)什麼時候去做?
或者可以這樣想:
(1)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
(2)問題的起因何在?
(3)有哪些解決的辦法?
(4)我用什麼辦法解決問題?
當一個人能夠冷靜地提出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他就開始向新的高度成長了。
四、建立社會支援網路,主動尋求幫助
社會支援既涉及家庭內外的供養與維繫,也涉及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支援與幫助。包括物質幫助、行為支援、情感互動、資訊反饋等。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的社會支援網路的規模越大,密度越高,則社會支援力量越強,社會支援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顯。因此,人們應當建立一定的社會支援網路,在挫折來臨時,主動求助,相互支援,這是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有效方法。
五、合理運用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人在面對挫折時自發產生的反應,能幫助人們暫時緩解消極情緒。心理防禦機制並不改變原先的事實,只是簡單地改變人們對事實的看法和觀點,但認識的不同會使事件沿著不同的軌跡繼續發展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因此,心理防禦機制有兩種作用。有意識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節,方能發揮其積極作用。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
(1)轉移。轉移注意力,暫時擺脫煩惱。如“做另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忘掉它”,“想些高興的事自我安慰”等。
(2)宣洩。如果心中積壓了許多抑鬱之情,最好以合理的方式發洩出來。如找個好朋友傾訴一下或進行心理諮詢。
(3)幽默。這是一種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人格發展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適當的場合,使用合適的幽默,度過難關,免除尷尬。
(4)認同。讓自己以成熟的人自居,認定自己同他人一樣,立志追求真善美,並確信自己對社會也是有價值的,藉此提高個人自我價值,提高自信心。
(5)想象。結合自身在人生旅程的位置,不斷憧憬未來,提出更高的動機需求。但又不醉心於幻想,而要立足於現實,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追求自己生命的價值。
(6)昇華。把原始的不良動機、需要、慾望投射到勞動、學習、文體活動中,拋開雜念與煩惱,執著地追求正當的目標,使精神昇華。這是應對挫折最積極的態度。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說過:“力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身上。”面臨挫折的朋友,願你從這句話中,找到戰勝困難的力量和勇氣。
挫折對人們來說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挑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一個人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你把握住這個機會,你就成長。如果你放過了這個機會,你就退化。”實際上,“危機”一詞有“危險”加“機會”的意思。因此,積極應對挫折,把握機會,才有可能變挫折為機遇。當挫折來臨時,如何應對挫折、戰勝挫折?我們不妨嘗試以下一些應對方法:
一、 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應對挫折,戰勝挫折,首先要正確認識挫折,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在現實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有的人總認為生活中的挫折、困境、失敗都是消極的、可怕的,受挫折後往往悲觀抑鬱,甚至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事實上,一個人經受一些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它可以成為自強不息、奮起拼搏、爭取成功的動力和精神催化劑。生活中許多優秀人物就是在挫折磨練中成熟,在困境中崛起。相反,一個人如果不經歷困難和挫折,總是一帆風順,就會如同溫室裡的花朵,經不住風霜雨雪的考驗,很容易被一時的挫折所壓跨。因此可以說,挫折也是一種機會,只要能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坦然面對挫折,樹立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就一定能適應任何變化中的環境。
二、 改變不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觀點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的ABC理論。他認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對挫折的不合理認識。根據艾利斯的觀點,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是來自不合邏輯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的信念。這種不合理信念會導致挫折感的產生。
不合理信念一般具有三個特點:
(1)絕對化要求。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不合理信念。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其必定會發生或必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它常與“必須”、“應該”這樣的詞連在一起,如“我的家人就應該在春節前來看我”、“他必須那樣做才對”等。
(2)過分概括化。它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過分概括化的人在看問題時容易走極端,往往導致對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如一遇挫折、失敗便認為自己“無能”、“沒用”、“不可救藥”;或別人稍有過失就認為這個人無一可取,全面否定。持有這種信念的人要麼會導致盲目自責自罪、自暴自棄,要麼會一味責備他人或外界環境,產生敵意、憤怒等不良情緒。
(3)糟糕透頂。這種不合理信念認為某一事情發生了,必定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個體一旦具有這種信念,就會產生焦慮、悲觀、抑鬱等不良情緒體驗。如“我這次頂撞了管教,以後不管我做得怎樣,他不會給我好果子吃”、“我吃了官司,這輩子是完了”等等。
幾乎每個人都存在不合理信念,這並不可怕。因為人生來就具有以理性信念對抗非理性信念的潛能。如果人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並主動調整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就可以降低挫折感,調整好情緒。
三、冷靜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面對挫折,勇敢迎接,冷靜下來後,你可以給自己提出以下四個問題:
(1)我的挫折和煩惱是什麼?
(2)我能怎麼辦?
(3)我要做的是什麼?
(4)什麼時候去做?
或者可以這樣想:
(1)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
(2)問題的起因何在?
(3)有哪些解決的辦法?
(4)我用什麼辦法解決問題?
當一個人能夠冷靜地提出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他就開始向新的高度成長了。
四、建立社會支援網路,主動尋求幫助
社會支援既涉及家庭內外的供養與維繫,也涉及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支援與幫助。包括物質幫助、行為支援、情感互動、資訊反饋等。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的社會支援網路的規模越大,密度越高,則社會支援力量越強,社會支援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顯。因此,人們應當建立一定的社會支援網路,在挫折來臨時,主動求助,相互支援,這是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有效方法。
五、合理運用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人在面對挫折時自發產生的反應,能幫助人們暫時緩解消極情緒。心理防禦機制並不改變原先的事實,只是簡單地改變人們對事實的看法和觀點,但認識的不同會使事件沿著不同的軌跡繼續發展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因此,心理防禦機制有兩種作用。有意識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節,方能發揮其積極作用。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
(1)轉移。轉移注意力,暫時擺脫煩惱。如“做另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忘掉它”,“想些高興的事自我安慰”等。
(2)宣洩。如果心中積壓了許多抑鬱之情,最好以合理的方式發洩出來。如找個好朋友傾訴一下或進行心理諮詢。
(3)幽默。這是一種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人格發展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適當的場合,使用合適的幽默,度過難關,免除尷尬。
(4)認同。讓自己以成熟的人自居,認定自己同他人一樣,立志追求真善美,並確信自己對社會也是有價值的,藉此提高個人自我價值,提高自信心。
(5)想象。結合自身在人生旅程的位置,不斷憧憬未來,提出更高的動機需求。但又不醉心於幻想,而要立足於現實,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追求自己生命的價值。
(6)昇華。把原始的不良動機、需要、慾望投射到勞動、學習、文體活動中,拋開雜念與煩惱,執著地追求正當的目標,使精神昇華。這是應對挫折最積極的態度。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說過:“力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身上。”面臨挫折的朋友,願你從這句話中,找到戰勝困難的力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