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亞爾德?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出生於但澤市(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
從1802年開始,到1804年的兩年間,小叔本華跟隨父母一起前往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奧地利等國,兜了很大一圈。這兩年的旅行對叔本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當時歐洲大陸正值連年戰亂,政局動盪,經濟凋蔽,民不聊生。叔本華把這些內容都如實記在他當時的日記裡,從那時開始,他那極端悲觀的性格就已經顯露端倪。
年5月,叔本華經營父親遺留下的生意,由於母親釜底抽薪,叔本華破產了。
年9月,叔本華考入哥廷根大學。在這個嶄新的天地裡,叔本華忘掉了自己曾經受過的苦難,他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閱讀了歷史、礦物學、物理學、植物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地質學、法學方面的書。
年,他進柏林大學深造。
年,他撰寫完成博士論文《論因果性的四重根》。正是這篇博士論文奠立了他的哲學體系的認識論基礎,並且使他獲得耶拿大學的哲學博士頭銜。開始了他學術領域研究的新的階段。
歷史業績年,叔本華創作出藝術理論專著《論視覺和顏色》。
年夏季以後,叔本華全力撰寫他的哲學傑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他把自己思想的精華全部注入此書。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在許多方面都令人驚奇。除了非同尋常的語言明快,風格優美之外,在不到500頁的書中論及了哲學的四個分支——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和美學的主要問題。
在這部著作中,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經驗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同時,吸取了古印度佛教“涅槃”的提法,熔鍊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提出,意志是我們所存在的宇宙的本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不過是變為客觀而又具體的東西的意志。叔本華在強調意志的同時,極力貶低理性。他認為,理性只是意志的外殼和工具,它應該服從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叔本華聲稱物體的引力和排斥力、植物的向光性、動物的本能和人的慾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現。叔本華還說人都是利己主義者,在現實生活中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持續的缺乏和需求,這就是痛苦。因此說人的一生充滿痛苦。必須斷絕慾望,才能求得解脫,達到涅槃。
世紀中葉,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普魯氏王朝加強了專制統治,歐洲的資產階級,尤其是知識分子產生逃避現實、悲觀失望的情緒。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從哲學角度,回答了這一部分人在現實中碰到的問題,並很快傳播開,產生了很大反響。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對近現代西方哲學的重大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儘管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有明顯的糟粕,但作為人類的哲學思想史上百年來影響深遠的一個哲學體系,它又有可供借鑑的一方面。
嚴復:救國挽危的教育家生平簡介嚴復(1853~1921年),原名宗光,字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建閩侯)人。他出生在一個鄉村儒醫的家庭,14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洋務派辦的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3月又被清政府選派去英國,先後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在留學期間,他學完了高等數學、化學、物理、海軍戰術、海戰公法及槍炮營壘等課程。同時透過耳聞目染,對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有了較深的瞭解。
年6月,嚴復學成回國,被福州船政學堂聘為教習(教師),在後學堂(英文班)講課。光緒六年(1880年),28歲的嚴復被聘為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教務長),9年後升為會辦(副校長),不久又升為總辦(校長)。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從教達20多年。在這期間,先後發生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入侵中國。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要求變法維新的活動逐漸從宣傳呼籲發展成為實際的政治行動。嚴復激於愛國熱情和正義感,積極參加了資產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維新運動,提出了許多救國圖強的思想謀略。
歷史業績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先後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闢韓》和《救亡決論》等4篇政治論文,全面地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提出了採用西方國家社會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改良主張,以救國挽危。據此,嚴復提出了3條具體方策。第一,鼓民力,即禁鴉片與纏足。第二,開民智,即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提倡西方文化。第三,新民德,即創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政治。1898年4月,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著)正式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震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嚴復在翻譯此書時,附加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按語,有的按語超過原文。他指出人類社會和生物界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但人可以與天爭勝,生死存亡只在於自己的努力。這種理論觀點極大地激發了華人民救亡圖存的愛國熱情,起到了傳播維新思想的重要作用。1897年,嚴復又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宣傳變法維新思想。嗣後,他苦心翻譯和撰述了大量著作,繼續宣傳西學救國,宣揚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
嚴復特別推崇教育救國,他把教育看做是“強國根本”,可以“愈愚”(治療愚昧)。他認為教育是救國的上策,“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據此,嚴復根據西方的教育制度為中國設計了新的教育體系,即教育分三階段進行:小學堂(16歲以前)、中學堂(16歲至20歲)、高等學堂(21歲後),在高等學堂學習三、四年後,再升入專門學堂分科學習,學習成績優良者可以出洋留學深造,等等。他的這些思想和設想,在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生平簡介亞爾德?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出生於但澤市(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
從1802年開始,到1804年的兩年間,小叔本華跟隨父母一起前往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奧地利等國,兜了很大一圈。這兩年的旅行對叔本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當時歐洲大陸正值連年戰亂,政局動盪,經濟凋蔽,民不聊生。叔本華把這些內容都如實記在他當時的日記裡,從那時開始,他那極端悲觀的性格就已經顯露端倪。
年5月,叔本華經營父親遺留下的生意,由於母親釜底抽薪,叔本華破產了。
年9月,叔本華考入哥廷根大學。在這個嶄新的天地裡,叔本華忘掉了自己曾經受過的苦難,他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閱讀了歷史、礦物學、物理學、植物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地質學、法學方面的書。
年,他進柏林大學深造。
年,他撰寫完成博士論文《論因果性的四重根》。正是這篇博士論文奠立了他的哲學體系的認識論基礎,並且使他獲得耶拿大學的哲學博士頭銜。開始了他學術領域研究的新的階段。
歷史業績年,叔本華創作出藝術理論專著《論視覺和顏色》。
年夏季以後,叔本華全力撰寫他的哲學傑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他把自己思想的精華全部注入此書。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在許多方面都令人驚奇。除了非同尋常的語言明快,風格優美之外,在不到500頁的書中論及了哲學的四個分支——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和美學的主要問題。
在這部著作中,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經驗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同時,吸取了古印度佛教“涅槃”的提法,熔鍊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提出,意志是我們所存在的宇宙的本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不過是變為客觀而又具體的東西的意志。叔本華在強調意志的同時,極力貶低理性。他認為,理性只是意志的外殼和工具,它應該服從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叔本華聲稱物體的引力和排斥力、植物的向光性、動物的本能和人的慾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現。叔本華還說人都是利己主義者,在現實生活中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持續的缺乏和需求,這就是痛苦。因此說人的一生充滿痛苦。必須斷絕慾望,才能求得解脫,達到涅槃。
世紀中葉,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普魯氏王朝加強了專制統治,歐洲的資產階級,尤其是知識分子產生逃避現實、悲觀失望的情緒。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從哲學角度,回答了這一部分人在現實中碰到的問題,並很快傳播開,產生了很大反響。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對近現代西方哲學的重大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儘管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有明顯的糟粕,但作為人類的哲學思想史上百年來影響深遠的一個哲學體系,它又有可供借鑑的一方面。
嚴復:救國挽危的教育家生平簡介嚴復(1853~1921年),原名宗光,字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建閩侯)人。他出生在一個鄉村儒醫的家庭,14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洋務派辦的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3月又被清政府選派去英國,先後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在留學期間,他學完了高等數學、化學、物理、海軍戰術、海戰公法及槍炮營壘等課程。同時透過耳聞目染,對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有了較深的瞭解。
年6月,嚴復學成回國,被福州船政學堂聘為教習(教師),在後學堂(英文班)講課。光緒六年(1880年),28歲的嚴復被聘為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教務長),9年後升為會辦(副校長),不久又升為總辦(校長)。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從教達20多年。在這期間,先後發生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入侵中國。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要求變法維新的活動逐漸從宣傳呼籲發展成為實際的政治行動。嚴復激於愛國熱情和正義感,積極參加了資產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維新運動,提出了許多救國圖強的思想謀略。
歷史業績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先後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闢韓》和《救亡決論》等4篇政治論文,全面地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提出了採用西方國家社會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改良主張,以救國挽危。據此,嚴復提出了3條具體方策。第一,鼓民力,即禁鴉片與纏足。第二,開民智,即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提倡西方文化。第三,新民德,即創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政治。1898年4月,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著)正式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震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嚴復在翻譯此書時,附加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按語,有的按語超過原文。他指出人類社會和生物界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但人可以與天爭勝,生死存亡只在於自己的努力。這種理論觀點極大地激發了華人民救亡圖存的愛國熱情,起到了傳播維新思想的重要作用。1897年,嚴復又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宣傳變法維新思想。嗣後,他苦心翻譯和撰述了大量著作,繼續宣傳西學救國,宣揚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
嚴復特別推崇教育救國,他把教育看做是“強國根本”,可以“愈愚”(治療愚昧)。他認為教育是救國的上策,“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據此,嚴復根據西方的教育制度為中國設計了新的教育體系,即教育分三階段進行:小學堂(16歲以前)、中學堂(16歲至20歲)、高等學堂(21歲後),在高等學堂學習三、四年後,再升入專門學堂分科學習,學習成績優良者可以出洋留學深造,等等。他的這些思想和設想,在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