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味聊教育

    題主這問題,讓“三味”給你整明白一點:

    老師任課一般是按能力來調配的,而不是按職稱的高低來安排,那麼,老師的職稱又有什麼用呢?

    題主言下之意:既然高職稱高工資,那麼,任課就應按職稱來分配

    是這意思吧?

    如果題主真是這個意思,那麼,我只能說,題主你已犯了一個邏輯性錯誤!

    首先,你必須清楚,別人所獲得的高職稱並不是任何人所施捨而來的,而是靠過去長期的艱苦勞動,憑藉自身能力不斷積累成績後評比上來的。你的職稱低,但也許能力很高,但這不關別人的事,也不是別人的錯。

    職稱,是用過去的實實在在的教學成績和榮譽評上去的, 絕不是因為先承諾了要任更多更難的課後,上級才答應施捨他一個高職稱吧

    因此,別人職稱高,憑什麼就非得在任課上就必須比你要難、要多呢

    其次,如果高職稱的老師必須擔任更多、更難的教學任務,那麼,請問:低職稱的老師將後又憑什麼條件去爭取高職稱呢

    比如,學校重要的教學工作和主科教學任務,全由高職稱老師承擔,而低職稱的老師只幹一些教輔工作,或任一些音、體、美等非筆試科目,那麼,低職稱的老師再無緣獲獎,也就再無機會晉級職稱,這對低職稱的老師而言,就是公平公正了嗎?

    總之,“三味”認為,題主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邏輯混亂的問題,根本原因是:

    題主對教師職稱存在一種誤解,故意在對職稱發難或發洩不滿。這種思維的最大的弊端是讓教師之間關係變得對立起來

  • 2 # 海邊的溫莎小屋

    題主這個問題也挺好的 。

    職稱很有用,這就是國家沒取消職稱的原因之一。

    職稱是督促教師不停學習的動力。

    教師不僅僅要教課,還要教好課。

    職稱逼著你往前走。

    為了進職稱,你要能夠有足夠多的晉級的條件,或優先被考慮的條件,你要取得市或省一級的獎勵。

    比如 :市或省級骨幹教師,市或省級教學能手,你要在市或省某正規刊物發表論文,或學科帶頭人,本學科的立項材料等等,你要有各種榮耀...這有些是必須項還有些是加分項,各地區可能要求也有不同。

    硬槓還得是你至少是大學畢業,和一定工作年限。

    規則有的時候會突然有變化,讓你措手不及。

    怎麼得到這種榮譽?那你就要爭取層層選拔,過五關斬六將爭取比賽的機會,爭取到機會,有機會參賽講課了都要精心準備要取得好的名次,都跟扒層皮似的,瘦幾斤不是事。同時你也成長了。

    你還要兼顧自己的教學任務,班級,家長。

    經過這樣的洗禮你能不進步嗎?

    這樣講課和比賽的任務還不是年年有。本學科教師也是高手如雲都想進職稱,洗禮的好事不一定能輪到你。

    所以說職稱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證明你的努力和能力的。

    現在大家吐槽的不是評的艱難過程,是聘的過程。

    每個老師可能能接受評的艱苦歲月。

    聘這個問題你就得仰天長嘯,等待老天給機會了。

    這還是前幾年,這幾年職稱又改革了。

    簡單說,你需要等待單位有空出來的高稱崗位,你才有機會評高稱,於是可想而知又是一場腥風血雨的競爭。

    每個行業都有他的不容易。

    砥礪向前,奮發努力吧。

  • 3 # 郝峰濤

    那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優勢中心”,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培訓學校坑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