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紹明6481
-
2 # 全球史下看中國
雖然讓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從人類基因角度來說,確實是這樣?以男性為標準的親戚關係叫"堂"親戚。據分子人類學研究表明,歐洲人與印第安人確實擁有一個共同的父系祖先——曾經生活在中亞的p。而華人與印第安人的關係則是表親戚。
父系祖先遷移圖
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透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程序。根據遺傳學原理,人類細胞決定遺傳性質的物體被稱為染色體,每個人都有 46 條染色體,其中 44 條為常染色體,X、Y 為兩條性染色體。XY 組合的為男性,XX 組合的為女性,男性身上特有 Y 染色體 DNA,因為 Y 染色體 DNA 只能父子相傳,所以Y 染色體 DNA表現為父系遺傳。而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雖然男女都有,但只有女性的的線粒體基因能隨其卵子遺傳給後代,因此線粒體DNA表現為母系遺傳。透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Y 染色體 DNA分化圖)
分子人類學研究表明,歐洲人與印第安人共同的父系祖先是生活在中亞的p。
P 中亞部落——Q 印第安人、R 印歐人“中亞部落”P 後來分化為東支Q與西支R。東支Q大約在1.6 萬年到達美洲,並擴張到整個美洲大陸,他們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由此可以看出印第安人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是東亞人北上遷移過去的,而是從中亞部落 P 中分離出來。
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華人母系的主體型別,可知印第安人與華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母系祖先遷移圖
雖然印第安人也被劃為黃種人,不過他們體型外貌和歐洲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的鼻根較高,鼻樑多呈凸形且前突,眼窩也更深,明顯不同於亞洲人,印第安人的血型也與歐洲人一樣多O型血。這是因為印第安人與歐洲人算得上堂親戚,留在中亞的單倍群 P分化出的Q成為印第安人的男性祖先,而同樣由P分化出的R則成為了大部分北印度人和歐洲人的男性祖先,如今歐洲60~70%的男性都R下的R1型別。
Q與R最初分化時兩者之間的外貌應該沒有太大的差異,隨後Q在途徑亞洲東進美洲時,途中不斷娶亞洲黃種人女子為妻,最後使自身也變成黃種人。而R在西進歐洲時,同樣也不斷娶歐洲的白人女子為妻。從線粒體分析可知,歐洲女性97%的的母系祖先都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歐洲祖母”除了最年輕的j 外,其他都誕生在歐洲境內,女兒最多的母系祖先h 大約誕生於2萬年前的法國,早於R1進入歐洲的時間,至於R1最初的原配反而在今日的歐洲難尋蹤跡。也就是說大多數歐洲男人和歐洲女人都不是原配,是R1系人群替代了大部分早期的歐洲男人,並搶走了他們的女人作配偶。
在R1系人群進入歐洲時,最初並非白人,而且他們的數量極少,遠不能與歐洲的白人土著相提並論,在以後的數千年裡,R1系人群在征服歐洲過程中,不斷與歐洲當地的白人女子混血,最終被漂白。如此,Q與R從兩個堂兄弟,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因近萬年以來迎娶的女子不同,最終形成完全不同的外貌,等他們再相見時,卻成了一方的悲劇。
回覆列表
歐洲人與印第安人,是沒有堂兄弟關係的,他們與我們黃種人才是算得上堂兄弟關係的,因為歐洲人是屬於白種人,印第安人是黃種人。按地理條件來分析,原來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從中國大陸,從白令海峽移民過去的,北極的寒冷,使得移民是很少,所以在美洲發展人口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