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半月板損傷後的積液.
建議你還是治療或遵醫囑.看一下損傷程度.
有的人輕微,可以不治療,不影響生活但不能繼續從事體育運動了.
有的嚴重的,會影響的行走及負重的.
在脛骨關節面上有內側和外側半月形狀骨,叫半月板,其邊緣部較厚,與關節囊緊密連線,中心部薄,呈遊離狀態(圖3-131)。內側半月板呈“C”形,前角附著於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附著於脛骨髁間隆起和後十字韌帶附著點之間,其外緣中部與內側副韌帶緊密相連。外側半月板呈“O”形,其前角附著於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后角之前,其外緣與外側副韌帶不相連,其活動度較內側半月板為大。半月板可隨著膝關節運動而有一定的移動,伸膝時半月板向前移動,屈膝時向後移動。半月板屬纖維軟骨,其本身無血液供應,其營養主要來自關節滑液,只有與關節囊相連的邊級部分從滑膜得到一些血液供應。因此,除邊緣部分損傷後可以自行修復外,半月板破裂後不能自行修復,半月板切除後,可由滑膜再生一個纖維軟骨性的又薄又窄的半月板。正常的半月板有增加脛骨髁凹陷及襯墊股骨內外髁的作用,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和起緩衝震盪的作用。
(一)致傷機理及分型
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部猛然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如扭傷時膝關節屈曲程度愈大,撕裂部位愈靠後,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
在嚴重創傷病例,半月板,十字韌帶和側副韌帶可同時損傷。
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可發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后角、中部或邊緣部。損傷的形狀可為橫裂、縱裂、水平裂或不規則形(圖3-132),甚至破碎成關節內遊離體。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多數有明顯外傷史。急性期膝關節有明顯疼痛,腫脹和積液,關節屈伸活動障礙,急性期過後,腫脹和積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動時關節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樓、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等動作時疼痛更明顯,嚴重者可跛行或屈伸功能障礙,部分病人有“交鎖”現象,或在膝關節屈伸時有彈響。
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1.壓痛部位 壓痛的部位一般即為病變的部位,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及確定其損傷部位均有重要意義。檢查時將膝置於半屈曲位,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後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如在按壓的同時,將膝被動屈伸或內外旋轉小腿,疼痛更為顯著,有時還可觸及到異常活動的半月板
2.麥氏(McMurray)試驗(迴旋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儘量屈曲,然後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內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外旋,逐漸伸直。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
3.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 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後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4.側壓試驗 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5.單腿下蹲試驗 用單腿持重從站立位逐漸下蹲,再從下蹲位站起,健側正常,患側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可引起關節間隙處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6.重力試驗 病人取側臥位,抬起下肢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側關節間隙向下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而引起疼痛;反之,患側關節間隙向上時,則無疼痛。
7.研磨試驗 病人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檢查者雙手握住踝部將小腿下壓同時作內外旋活動,損傷的半月板因受擠壓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將小腿向上提再作內外旋活動,則無疼痛。
X線檢查:拍照X線正側位片,雖不能顯示出半月板損傷情況,但可排除其他骨關節疾患。膝關節造影術對診斷意義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膝關節鏡檢查:透過關節鏡可以直接觀察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型別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情況,有助於疑難病例的診斷。
總之,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臨床檢查,多數病人有外傷史,患側關節間隙有固定性疼痛及壓能,結合各項檢查綜合分析,多數能作出正確診斷。對嚴重創傷患者,要注意檢查有無合併側副韌帶和十字韌帶損傷。對晚期病例,要注意檢查是否有繼發創傷性關節炎。
盤狀半月板呈較厚的盤狀,易受損傷,常為兩側性。主要症狀為關節活動時常發出明顯清脆的彈響聲。關節活動時外側半月板處可摸到包塊,並有壓痛。半月板損傷後粘液性變可產生半月板囊腫,症狀與半月板損傷相似,區域性有明顯包塊,伸膝時包塊較明顯。
(三)治療
1.急性期 如關節有明顯積液(或積血),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如關節有“交鎖”,應用手法解除“交鎖”,然後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關節於伸直位4周(圖3-135)。石膏要妥為塑型,病人可帶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間和去除固定後,都要積極鍛鍊股四頭肌,以防肌肉萎縮。
2.慢性期 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和體徵明顯,診斷明確者,應及早手術切除損傷的半月板,以防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術後伸膝位加壓包紮,次日開始作四頭肌靜止性收縮練習,2~3天后開始作直腿抬高運動,以防股四頭肌萎縮,兩週後開始下地行走,一般在術後2~3個月可恢復正常功能。
3.關節鏡的應用 關節鏡可用於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半月板邊緣撕裂可行縫合修復,通常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損傷的部分。對早期懷疑半月板損傷者可行急診關節鏡檢查,早期處理半月板損傷,縮短療程,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損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透過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
應該是半月板損傷後的積液.
建議你還是治療或遵醫囑.看一下損傷程度.
有的人輕微,可以不治療,不影響生活但不能繼續從事體育運動了.
有的嚴重的,會影響的行走及負重的.
在脛骨關節面上有內側和外側半月形狀骨,叫半月板,其邊緣部較厚,與關節囊緊密連線,中心部薄,呈遊離狀態(圖3-131)。內側半月板呈“C”形,前角附著於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附著於脛骨髁間隆起和後十字韌帶附著點之間,其外緣中部與內側副韌帶緊密相連。外側半月板呈“O”形,其前角附著於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后角之前,其外緣與外側副韌帶不相連,其活動度較內側半月板為大。半月板可隨著膝關節運動而有一定的移動,伸膝時半月板向前移動,屈膝時向後移動。半月板屬纖維軟骨,其本身無血液供應,其營養主要來自關節滑液,只有與關節囊相連的邊級部分從滑膜得到一些血液供應。因此,除邊緣部分損傷後可以自行修復外,半月板破裂後不能自行修復,半月板切除後,可由滑膜再生一個纖維軟骨性的又薄又窄的半月板。正常的半月板有增加脛骨髁凹陷及襯墊股骨內外髁的作用,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和起緩衝震盪的作用。
(一)致傷機理及分型
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部猛然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如扭傷時膝關節屈曲程度愈大,撕裂部位愈靠後,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
在嚴重創傷病例,半月板,十字韌帶和側副韌帶可同時損傷。
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可發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后角、中部或邊緣部。損傷的形狀可為橫裂、縱裂、水平裂或不規則形(圖3-132),甚至破碎成關節內遊離體。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多數有明顯外傷史。急性期膝關節有明顯疼痛,腫脹和積液,關節屈伸活動障礙,急性期過後,腫脹和積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動時關節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樓、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等動作時疼痛更明顯,嚴重者可跛行或屈伸功能障礙,部分病人有“交鎖”現象,或在膝關節屈伸時有彈響。
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1.壓痛部位 壓痛的部位一般即為病變的部位,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及確定其損傷部位均有重要意義。檢查時將膝置於半屈曲位,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後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如在按壓的同時,將膝被動屈伸或內外旋轉小腿,疼痛更為顯著,有時還可觸及到異常活動的半月板
2.麥氏(McMurray)試驗(迴旋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儘量屈曲,然後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內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外旋,逐漸伸直。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
3.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 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後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4.側壓試驗 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5.單腿下蹲試驗 用單腿持重從站立位逐漸下蹲,再從下蹲位站起,健側正常,患側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可引起關節間隙處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6.重力試驗 病人取側臥位,抬起下肢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側關節間隙向下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而引起疼痛;反之,患側關節間隙向上時,則無疼痛。
7.研磨試驗 病人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檢查者雙手握住踝部將小腿下壓同時作內外旋活動,損傷的半月板因受擠壓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將小腿向上提再作內外旋活動,則無疼痛。
X線檢查:拍照X線正側位片,雖不能顯示出半月板損傷情況,但可排除其他骨關節疾患。膝關節造影術對診斷意義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膝關節鏡檢查:透過關節鏡可以直接觀察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型別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情況,有助於疑難病例的診斷。
總之,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臨床檢查,多數病人有外傷史,患側關節間隙有固定性疼痛及壓能,結合各項檢查綜合分析,多數能作出正確診斷。對嚴重創傷患者,要注意檢查有無合併側副韌帶和十字韌帶損傷。對晚期病例,要注意檢查是否有繼發創傷性關節炎。
盤狀半月板呈較厚的盤狀,易受損傷,常為兩側性。主要症狀為關節活動時常發出明顯清脆的彈響聲。關節活動時外側半月板處可摸到包塊,並有壓痛。半月板損傷後粘液性變可產生半月板囊腫,症狀與半月板損傷相似,區域性有明顯包塊,伸膝時包塊較明顯。
(三)治療
1.急性期 如關節有明顯積液(或積血),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如關節有“交鎖”,應用手法解除“交鎖”,然後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關節於伸直位4周(圖3-135)。石膏要妥為塑型,病人可帶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間和去除固定後,都要積極鍛鍊股四頭肌,以防肌肉萎縮。
2.慢性期 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和體徵明顯,診斷明確者,應及早手術切除損傷的半月板,以防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術後伸膝位加壓包紮,次日開始作四頭肌靜止性收縮練習,2~3天后開始作直腿抬高運動,以防股四頭肌萎縮,兩週後開始下地行走,一般在術後2~3個月可恢復正常功能。
3.關節鏡的應用 關節鏡可用於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半月板邊緣撕裂可行縫合修復,通常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損傷的部分。對早期懷疑半月板損傷者可行急診關節鏡檢查,早期處理半月板損傷,縮短療程,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損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透過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