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
2 # 影片好笑
百里奚百里奚,(約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21年),為百里傒簡作,亦稱百里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
百里奚百里奚,(約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21年),為百里傒簡作,亦稱百里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
管仲和齊桓公
管仲一開始是輔佐齊桓公的哥哥公子糾的 還射過齊桓公(當時還沒稱王 叫公子小白)一箭
後來齊桓公當上了齊王 管仲逃到了魯國 發生了齊桓公求管仲的故事 如下
桓公自莒反於齊②,使鮑叔為宰③,辭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於臣,使不凍餒⑦,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國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⑿,弗若也;執枹鼓⒀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⒂。”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猶是⒅也。”桓公曰:“若何⒆?”鮑子對曰:“請諸魯⒇。”桓公曰:“施伯21,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24,故請之。’則予我矣。” 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於天下28,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29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30,若不生得以戮於群臣,猶未得請也31②,請生之32。”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33 ,齊使受之而退。 註釋: 本文選自《國語·齊語》。齊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有名的政治家,輔助齊桓公成霸業。 ②〔自莒(jǔ)反於齊〕從莒回到齊國。這句話的背景是,齊襄公(桓公之兄)做國君時期,國內混亂,鮑叔輔佐小白逃到莒國(在現在山東省南部)。後來襄公被公孫無知殺了,公孫無知作了國君。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小白和公子糾爭作齊君。管仲輔佐公子糾,曾帶兵截擊小白,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逃回齊國,作了國君。 ③〔使鮑叔為宰〕讓鮑叔做太宰。鮑叔,姓鮑,名叔牙。宰,太宰,相當於宰相。 ④〔辭〕謝絕。這裡省去主語“鮑叔”。 ⑤〔庸〕平庸,無才能。 ⑥〔加惠〕給予恩惠。 ⑦〔餒(něi)〕飢餓。 ⑧〔其〕助詞,表示測度的語氣。 ⑨〔寬惠柔民〕寬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國的準則。 ⑿〔法於四方〕為四方之法,全國都適用。 ⒀〔枹(fú)鼓〕戰陣之間,擊鼓以振作士氣。,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氣。 ⒂〔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鉤,衣帶上的鉤。濱,同“瀕”,迫近。 ⒃〔夫為其君動也〕他是為他的國君而行動。夫,彼。以下兩個“夫”字同。君,指公子糾。 ⒄〔宥(yòu)而反之〕寬恕了他而使他回來。 ⒅〔夫猶是〕他也會像這樣。是,代“為其君動”。 ⒆〔若何〕怎麼辦。 ⒇〔請諸魯〕往魯國去請求。諸,之於。 21〔施伯〕魯國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魯國不與”的情況。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於群臣〕在群臣面前殺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執政能力,用他執政。 26〔夫〕句首助詞。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於天下〕在整個天下都能如願,稱霸。 29〔長為魯國憂〕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 30〔欲親以為戮〕想親眼看著殺掉他。 31〔猶未得請也〕還是沒有達到請求的目的呀。 32〔請生之〕請使他活著,請求給活的。“生”是使動用法。 33〔束縛以予齊使〕捆起(管仲)來交給齊國的使臣。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後),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寬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違背它的準則,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範成為全華人民的行為準則,我不如他;(兩軍交戰)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人民勇氣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齊桓公問:“那怎麼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貴國。’那麼就會給我們了。”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 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一定能在天下如願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啊。”魯莊公問:“那怎麼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後把屍體交給齊國使臣。”魯莊公準備殺管仲,齊國的使臣(向莊公)請求說:“我們的國君想親眼看著處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殺了示眾,還是沒達到請求的目的呀,我們請求給我們活的。”於是魯莊公吩咐捆綁管仲來交給齊國使臣,齊國使臣領回管仲便離開了魯國。 體會: 管仲和鮑叔牙初為至交,管鮑分金的故事千載流傳。這篇課文記述了鮑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齊桓公推薦管仲,並設巧計迎回管仲的故事;讚揚了鮑叔牙之人能讓、舉賢薦能的高風亮節和齊桓公重視人才、不計前嫌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