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溫讀
在清朝電視劇之中,我們動輒聽到主角們一出手就是幾十兩,幾百兩銀子,完了還說不要找了,拿銀票出來就像拿一沓一塊錢一樣。一兩銀子在古代到底多值錢呢?到了晚清是否大幅度貶值?和民國時期的大洋相比哪個更值錢呢?
在古代,一兩銀子的價值其實隨著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價值。在唐朝和漢朝,經濟發達,銀子的價值比較高,相對來說,一兩銀子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到了宋朝以後,銀子的價值漸漸貶低。但是總體來說,重金屬的價值還是相對穩定的,沒有貶值到隨便一頓飯都要吃幾十兩銀子的地步。
古代中國銀子還是比較稀有的,根據古籍記載,在清朝初年,一兩銀子的價值還是十分可觀,可以換到制錢一千二百多文。到了清朝末年,當時的一斤豬肉(差不多是現在的1.2市斤),百姓們用20文錢就能買到,一畝田地的價值保持在10兩銀子以下。
我們還可以參考一下儒林外史這部小說,雖然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在明朝,但成書時間是在清朝,對銀子的價值描寫更加貼近與清朝人們的生活。范進想要和岳父胡屠夫借錢,惹惱了胡屠夫,他開口就罵范進:“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你老婆是正經!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
這雖然胡屠夫隨口罵的一句話,但是也能看出兩點資訊:第一,當時的普通人家一年收入也就只有幾兩銀子,也能馬馬虎虎養活一家子了;而有一技之長的胡屠夫來說,殺一頭豬也沒有一錢銀子,一年收入可以到30多兩銀子,也怪不得范進會找他來借錢了。
到了清朝中期,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銀賤銅貴的現象,到了清朝末年,銀價更低。史料記載,在光緒二十五年時國外列強爭相購買中國的制錢,為本國積累銅資源。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庚子賠款本來是以銀子來賠款的,但列強隨即就意識到了“吃虧”,強迫清政府改為金貨債務,並將已經用銀償付的賠款按金價折算。此時,大量的白銀又迴流到了中國,再一次加劇了銀子的貶值。在民間富商之中出現了拋售白銀的現象。
另外,銀子的價值還需要看成色。十九世紀,在市面上流通的銀子有碎銀子、銀元和銀錠三種,成色不一,不好籠統地計算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1884年北京,一兩銀子可以買70多斤的大米。如果租房子的話,在當時的北京鬧市區租六間房、佔地半畝的四合院,一個月也就用一兩多銀子。看來當時的食品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比較高,而租房也到了便宜到我們羨慕嫉妒恨的地步。
在抗日戰爭之前,中國的物價相對比較平穩。拿上海來說,當時的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大概是在20個銀元左右,教師大概每個月有50元左右的工資,記者醫生可以拿到月薪上百元,像魯迅先生這樣的大作家,一個月能拿到上千元的稿費,收入相當高了。而在當時,如果收入低於10元的家庭,都算是困難戶。寫到這裡,大概大家可以明白為什麼生活困窘的依萍在看到如萍20元的手鍊時頓時失控了。
再說在北京,在1911年-1919年之間,一個銀元大概可以買到30斤的大米,8斤豬肉。後來因為社會動盪,銀元貶值,十年後一個銀元差不多能買到16斤大米。在30年代,人們依舊可以用一塊大洋請朋友吃一頓涮羊肉,或者帶著女朋友去吃一頓西餐。
和清朝一樣,當時在北京租個房子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一個月大概只要5到10元。可以看出,一塊大洋在當時的購買力還是比較強大的。而現在的資料大部分是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的資料,如果在小城市或者比較偏遠的農村,大洋的購買力則會更強一些。
由此可見,大體上來比較,一兩銀子比一枚大洋的價值還是高了許多。
回覆列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銀貨幣,不過普及度不廣,到了唐朝末期才逐漸成為本位貨幣。到了明朝,銀的貨幣地位正式確立。
到了民國時期,銀子為法定貨幣的地位已衰落,被銀元(大洋)所替代。
民國時,銀子和大洋的購買力差多少以明朝為例,一兩銀子大概可以換到四百文銅錢,萬曆年間有一位舉人,名叫王命嶽,在他所著《家訓》一文中,有記載到:王母每日不停地做針線活,從早到晚,大概每天薪水十五文(三分銀子),可以買到近兩升米。全家一共十口人,每日所食六升半米,所以王家的生活是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
而王命嶽本人直到二十歲才開始工作(做伴讀),每月三鬥米,三錢銀子(一天四文錢)。當時的物價是三錢銀子合計為120文,每日一捆柴錢一文,三天的菜錢一文,除去柴錢和菜錢後,剩下的錢可買一斗五升米,已可供全家五六天的飯錢了。
之後王命嶽除了做伴讀,還在夜間給人抄寫,一天也可以得七八分銀子,加上自己的本職工作和母親的女紅錢,王家才能吃個飽,偶爾加點宵夜和正餐改善生活等,而王命嶽全家一天的薪水加起來六十文錢。所以一兩銀子可買50斤米,已經夠一個十口之家近一個星期的花銷了。到了民國時期,由於外幣的不斷湧入,銀子也因為攜帶不便,種類複雜,成色參差不齊,折算困難而逐漸被棄用,取而代之的則是銀元、銅元和輔幣。
民國三年,規定銀元為國幣,重七錢二分,銀佔比重89%,因為上面有袁世凱頭像,通稱為“袁大頭”。以三十年代的北平為例,一塊“袁大頭”已經可以吃一頓“涮羊肉”了,買二十張電影票,五個“袁大頭”已可買一頭大水牛了。
而在上海,一枚銀元能換成128枚銅元,一個銅元就能買到一個百草膏,兩個銅元就能買到一碗酒釀丸子。一個銀元能買到150枚雞蛋,三個銀元可買100斤大米,摺合一下就是一個銀元可買33斤大米。
以薪資為例,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是三塊大洋,魯迅先生的月薪是30大洋,毛主席做圖書管理員時的月薪是5個大洋。所以民國時代的銀元,因為銀佔重比例大,故可以把一塊銀元當成一兩銀子來看。
這樣看起來,民國的一塊“袁大頭”的購買力要比明朝的一兩銀子小,可能主要還是受到了當時社會動盪的影響,銀元升降不定,不夠明朝時期那麼穩定。當然這是一個大概,並不是就是一定的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