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先帝與后帝遺詔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這一段呢,一看就是劉備的話。如果換算下的話,這可以當成是父母對孩子說的:你要聽話哦,你要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哦。客觀點說,劉備也不算是大儒,他說的話能蘊含多少道理,我是打個問號的。這個暫且不論,如果再去結合劉禪的背景的話,這段話就有點:劉備擔心兒子會做蠢事情,所以故意說給兒子聽,讓他不要蠢,逆反,和諸葛亮對著幹,等等。所以呢,這段話是有其使用背景的。一定要結合劉禪這個人,劉備的水平,時代的背景來理解這句話。這話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換個環境就不適用了。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你以為那個所謂的小善真的是善嗎?上文提到:你以為那個所謂的小善真的是善嗎?這是為了回答第二個問題:不為小惡,難行大善。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們要看另一個場景: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順手貼上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華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華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華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華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贖了人不要錢,善舉啊!勿以善小而不為,我要做這件事。但其實,這種高尚只會堵死其他人救人的路,讓那些沒有錢去贖人的人不能去贖人。因為沒有錢的人,不能負擔無償贖人;可若要補償,那難免有人說:這和子貢比不了。這讓人如何是好。同樣的,救了人不要報酬,善舉啊!可這麼一個榜樣立在這裡,救人這麼危險,別人的感謝如果收了還要被指責道德不夠高尚,和子路比不了,這樣下去誰會願意救人呢?所以,不為小惡,難行大善,有那麼一點點孔老夫子的意思:如果不去做那個拿報酬的惡人,你不能鼓勵別人一樣做善事的。這一點點小惡,換來大善。但是!!!!!!這裡我必須要說但是!!!這句話這個說法,非常差勁。為什麼?因為這句話完全可以這麼說:不捨小善,難行大善。如果換做不為小惡,這總體上,就是政客那種找藉口的嘴臉,當了婊子立牌坊,用所謂的大善為自己的小惡找藉口。如果真的要做善事,那也是捨棄小善,成就大善。絕不是做小惡,成就大善。在我查詢的過程中,不為小惡,難行大善這句話我是沒找到出處的。顯然,這也不是什麼經歷了時間檢驗的金玉良言,勿聽勿信。寫到這裡,忍不住推銷一下道家思想了:如果真的能理解何為道家思想,就能把上文內容融會貫通。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贖人不要報酬,是爭,是在爭一個好名聲,是想把善名握在自己手裡。若行上善,要向子路學習,我不圖善名,你要給我報酬,我收著。功已經成了,人已經救了,我圖這個名聲有何用?所以,為而不恃。道德經很多東西,品起來很有意思。哈哈。順便,我想各位讀到這裡,能理解為什麼說劉備不是什麼大儒了吧~
為先帝與后帝遺詔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這一段呢,一看就是劉備的話。如果換算下的話,這可以當成是父母對孩子說的:你要聽話哦,你要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哦。客觀點說,劉備也不算是大儒,他說的話能蘊含多少道理,我是打個問號的。這個暫且不論,如果再去結合劉禪的背景的話,這段話就有點:劉備擔心兒子會做蠢事情,所以故意說給兒子聽,讓他不要蠢,逆反,和諸葛亮對著幹,等等。所以呢,這段話是有其使用背景的。一定要結合劉禪這個人,劉備的水平,時代的背景來理解這句話。這話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換個環境就不適用了。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你以為那個所謂的小善真的是善嗎?上文提到:你以為那個所謂的小善真的是善嗎?這是為了回答第二個問題:不為小惡,難行大善。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們要看另一個場景: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順手貼上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華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華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華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華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贖了人不要錢,善舉啊!勿以善小而不為,我要做這件事。但其實,這種高尚只會堵死其他人救人的路,讓那些沒有錢去贖人的人不能去贖人。因為沒有錢的人,不能負擔無償贖人;可若要補償,那難免有人說:這和子貢比不了。這讓人如何是好。同樣的,救了人不要報酬,善舉啊!可這麼一個榜樣立在這裡,救人這麼危險,別人的感謝如果收了還要被指責道德不夠高尚,和子路比不了,這樣下去誰會願意救人呢?所以,不為小惡,難行大善,有那麼一點點孔老夫子的意思:如果不去做那個拿報酬的惡人,你不能鼓勵別人一樣做善事的。這一點點小惡,換來大善。但是!!!!!!這裡我必須要說但是!!!這句話這個說法,非常差勁。為什麼?因為這句話完全可以這麼說:不捨小善,難行大善。如果換做不為小惡,這總體上,就是政客那種找藉口的嘴臉,當了婊子立牌坊,用所謂的大善為自己的小惡找藉口。如果真的要做善事,那也是捨棄小善,成就大善。絕不是做小惡,成就大善。在我查詢的過程中,不為小惡,難行大善這句話我是沒找到出處的。顯然,這也不是什麼經歷了時間檢驗的金玉良言,勿聽勿信。寫到這裡,忍不住推銷一下道家思想了:如果真的能理解何為道家思想,就能把上文內容融會貫通。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贖人不要報酬,是爭,是在爭一個好名聲,是想把善名握在自己手裡。若行上善,要向子路學習,我不圖善名,你要給我報酬,我收著。功已經成了,人已經救了,我圖這個名聲有何用?所以,為而不恃。道德經很多東西,品起來很有意思。哈哈。順便,我想各位讀到這裡,能理解為什麼說劉備不是什麼大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