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 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后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華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始祖起源 1、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湯之後裔,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 2、源於子姓。出自宋國司馬孔父嘉之後,西周初期,成湯的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國,微子啟死後,其弟宋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遭受迫害,他的後代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 孔父嘉的六世孫為孔子。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 4、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個大夫叫媯孔寧。 在媯孔寧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是為陳郡孔氏。 5、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姬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君主鄭穆公姬蘭有後人名姬孔張,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鄭國孔氏。 6、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滿族崆果囉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廣氏等。 (2)滿族孔尼喇氏,滿語為Kongnila Hala,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 (3)滿族叩岱氏,亦稱闊代氏,滿語為Kodai Hala,漢義“漢人的口袋”,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 (4)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源出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吉林汪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烏拉(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黑龍江流域、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裡(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省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孔氏、胡氏、李氏、禮氏等。 (5)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源於金國時期溫都部,以部為氏,與溫敦氏、溫屯氏同部族,滿語為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溫氏、都氏、文氏、聞氏等。 (6)滿族溫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溫敦部,以部為氏,與溫都氏、溫敦氏同部族,滿語為Wentun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空氏等。 8、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地區。秦漢以後,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遷移到浙江、江西東南地區。唐宋時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進入臺灣地區。孔子單傳七代,四十八代孫孔端友,1128年南遷。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66.5%。 明朝初期,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孔姓後裔分佈於冀、魯、豫、蘇、皖、鄂等地。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 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后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華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始祖起源 1、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湯之後裔,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 2、源於子姓。出自宋國司馬孔父嘉之後,西周初期,成湯的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國,微子啟死後,其弟宋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遭受迫害,他的後代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 孔父嘉的六世孫為孔子。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 4、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個大夫叫媯孔寧。 在媯孔寧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是為陳郡孔氏。 5、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姬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君主鄭穆公姬蘭有後人名姬孔張,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鄭國孔氏。 6、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滿族崆果囉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廣氏等。 (2)滿族孔尼喇氏,滿語為Kongnila Hala,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 (3)滿族叩岱氏,亦稱闊代氏,滿語為Kodai Hala,漢義“漢人的口袋”,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 (4)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源出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吉林汪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烏拉(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黑龍江流域、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裡(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省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孔氏、胡氏、李氏、禮氏等。 (5)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源於金國時期溫都部,以部為氏,與溫敦氏、溫屯氏同部族,滿語為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溫氏、都氏、文氏、聞氏等。 (6)滿族溫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溫敦部,以部為氏,與溫都氏、溫敦氏同部族,滿語為Wentun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空氏等。 8、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地區。秦漢以後,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遷移到浙江、江西東南地區。唐宋時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進入臺灣地區。孔子單傳七代,四十八代孫孔端友,1128年南遷。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66.5%。 明朝初期,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孔姓後裔分佈於冀、魯、豫、蘇、皖、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