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一下我在

    1、摸外包裝

    (1)所有煙都是有一層塑膠封皮包裹著的,真煙的塑膠封皮看起來是非常光滑的且質地較硬而且包裝合嚴合縫,用力摸起來不會起皺對於硬包香菸來講。

    (2)而對於軟包香菸來講,由於軟包整體較軟,包裝不可能合嚴合縫,但是我們可以再次觀察塑膠封皮,如果封皮過軟而且用力摸起來起皺嚴重,就有是假煙的可能

    2、看外包裝

    (1)真煙外包裝的印刷肉眼看起來字型整齊,字型顏色飽滿,香菸外盒的鋼印深且自然,假煙一般字型色澤偏淡,鋼印也偏淺。

    (2)就黃鶴樓舉例說明,假煙的中華字型較真煙略瘦零點零幾毫米,鋼印完全沒有,在香菸盒底部的防偽貼也沒有明顯的水印痕跡,在Sunny下下仔細觀察也無法看清中華圖案的防偽標記。

    3、聞煙香

    (1)開啟包裝,拿出一隻煙,放在鼻前猛聞一下,因為菸草一般第一是經過炒制,每根菸都會有菸草香,而假煙由於粗製濫造,中間省去了很多步驟,香菸本身就不會有煙香。

    (2)比如說買的是20元以上的煙,香菸的煙香就會比較濃,如果發現香菸沒有煙香,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陳年煙,放置時間過長,香氣揮發,而另外一種就是假煙了。

    擴充套件資料

    研製

    1、“中華牌”捲菸原配方中所用美國菸葉比重較大,這些都是過去進口庫存的陳煙,當時的情況(新中國成立)不可能繼續進口美國菸葉,因而庫存漸少,如何繼續生產成為最主要和緊迫的問題。顯然,以中國產菸葉代替進口菸葉是唯一的出路。

    2、為此,我們進一步研究各種進口菸葉的香味特徵,並與中國產各地方等級菸葉的香味品質作比較。研究認為,進口菸葉中部分香味屬濃香型,這種菸葉基本可以用當時的上等許昌陳煙腰葉代替,供應量較充足,問題不大;另一類香味屬清香型,部分雲南菸葉與之較近似,可部分代替。

    3、此外,福建永定新發展的烤煙具有另一特徵的清香,河南鄧縣的烤煙(當時稱鄧炕)也具有較獨特的清香,問題是數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當時數量較足的山東和貴州的部分烤煙雖然清香菸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協調煙香的作用。

    4、利用這些菸葉的適當調配,結合選葉、退梗、人工發酵處理等技術措施,逐步減少了美國菸葉的用量,並一度實現了完全用中國產菸葉生產“中華牌”捲菸,解決了原料的供應問題。

    5、應當說明,當時“中華牌”捲菸的生產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的,公司領導對此十分重視。1954年食品工業部曾派工作組專門赴上海檢查“中華牌”捲菸質量,規定“中華牌”捲菸配方如有較大的變動,必須經部裡批准,並在原料供應等方面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援。

    6、“中華牌”捲菸的產量雖然不大,但上煙公司和生產廠一直在不斷努力改進質量,把它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其政治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原料

    1、從上等菸葉中去挑選中華原料比例不大,當年一般僅10%左右,需要提供的數量很大。記得1980年菸葉減產,上等煙緊張,山東臨沂地區有7包上等煙調到開封菸廠,省公司知道後,責成必須追回,調給上海,否則停止對開封一切調運,開封菸廠只得把7包菸葉用零擔運往上海,說明了對上海調撥上等煙保證中華煙生產的嚴肅性。

    2、生產“中華”煙最大的問題是原料,剛開始生產時,用的原料全是進口菸葉,後用中國產菸葉替代,質量不夠上乘。1954年,輕工業部食品工業管理局派出工作組到菸廠,就“中華”煙質量問題開展調研。在研究試製中國產菸葉替代中,使用了許昌、山東、福建、貴州等菸葉(從一、二級菸葉中選拔)。

    3、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中央規定,上述地區的一、二級菸葉全部調撥到上海,以確保“中華”煙的生產量。同時規定,“中華” 煙配方由食品工業管理局管理,調整配方結構須得到批准。

    4、由於“中華”煙原料數量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產量一般在幾千箱,不超過一萬箱(根據原料數量而定)。大躍進年代,原料更是匱乏,中國產陳菸葉供不應求,於是採用了人工發酵菸葉工藝技術,同時,開始人工挑葉(解把挑葉)。

    5、“文化大革命”前,菸葉由中央統一調撥,“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應發生困難,“中華” 煙每年生產一些,但數量甚少。“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開始少量使用一些進口菸葉(美國、泰國、辛巴維(威)等),但須每年向中央申請外匯額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華香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超聯賽總決賽時間及地點確定,都有哪幾個俱樂部已經獲得了總決賽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