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是新鮮的雞蛋越是不好剝。煮熟雞蛋剝殼的容易和困難,主要是與內膜和蛋白的緊密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其緊密程度取決於蛋白的性質。據現代生物化學分析表明,蛋白的酸度是影響蛋白與殼膜附著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據測定,剛生下的新鮮雞蛋pH值在7左右,這時的內膜與蛋清的附著力最大,所以,煮熟後最不容易剝殼。雞蛋是一個生命體,會進行呼吸作用,它存放一段時間後,隨著代謝廢物的積累,蛋白的pH值就會逐漸升高,使蛋白與內膜的附著力逐漸減小。當pH值達到8.8左右時,蛋白與膜連線最為鬆弛,這時若把雞蛋煮熟剝殼最為容易。蛋白的pH值達8.8左右,在氣候寒冷的冬天,大約存放7~10天;在氣候炎熱的夏天,只需1~2天即可。當雞蛋老化,有些在殼的碳氧化物會由微小的氣孔流失,始得蛋看起來更白。同時,溼度也會流失,使得雞蛋內部底層的氣室變大。"當氣室擴大而雞蛋內的內容物縮小,殼就變得比較好剝了";美國農業部把來自農場的雞蛋去殼並建了一個表來陳述;"因為這個原因,使得老蛋成為全熟煮法更好的選擇。如果你最後有意打非常新鮮的蛋,而你又馬上要煮,你可以在水中加半茶匙的小蘇打,使得烹煮的水呈鹼性(雖然這會強化硫醯味道),不過影響味道,很討厭的。煮熟之後迅速冷卻這個辦法是能夠達到讓蛋殼好剝的效果的。不過一般情況我們只能用自來水沖洗一下。雞蛋的蛋殼內有一層保護膜,蛋煮熟後,膜則被破壞,當煮熟的蛋放入冷水中,雞蛋內部發生猛烈收縮, 蛋白與蛋殼之間就形成真空空隙,水中的細菌、病毒很容易被負壓吸收到蛋內這層空隙中。最好的辦法:是在煮蛋時放人少許食鹽,煮熟的蛋殼就很容易剝掉了。先將雞蛋放人冷水裡浸溼,再放進熱水裡煮,煮的同時雞蛋不易破裂,蛋殼也容易剝下。鹽的兩個作用,好剝殼,防暴(防止殼爆開)。首先鹽水的沸點高於普通淡水的沸點,也就是說不容易沸騰,煮沸的溫度高於100度了,雞蛋更加容易熟,而且雞蛋不容易煮暴了,當然火候也是需要注意的(這是防暴的原因。)蛋殼不易破裂的原因是,普通的水在加熱的過程中,底下的水和上面的水存在著溫度差,這樣在煮蛋過程中,雞蛋受熱不均勻,容易導致蛋殼破裂;而加了鹽的水,在煮蛋的過程中鹽進行了融化和分解,這時水中就有大量的離子存在,此時的水導電性非常強,這樣的話,水上下溫度一樣,雞蛋受熱均勻,煮熟後的蛋殼也就不容易破裂了。 (又是防暴的原因)加鹽後的水濃度變大,蛋白鹽析,在煮的過程中,蛋清裡部分水分遇到加鹽後濃度較大的熱水時會外滲,高濃度外滲透壓使蛋白質空間結構改變。這樣的話蛋殼內的蛋白容易收縮,疏水基團外翻;親水基團向內翻,引力作用使蛋白凝聚,形成沉澱,蛋殼就與蛋白之間形成了一定間隙,蛋殼就容易剝了。(這是好剝的原因。)

  • 2 # 使用者981187254678

      很新鮮的雞蛋煮熟後剝皮是比困難。是的,越新鮮的蛋越難剝。   決定一個雞蛋好不好剝的最大關鍵就在蛋清上。   越新鮮的蛋越難剝。國外的美食雜誌曾建議煮婦們,在冰箱裡放了7到10日的蛋來做煮蛋最完美。隨著時間流逝,剛產下時的新鮮雞蛋的許多性狀都逐漸改變,其中對剝蛋影響最大的當屬兩個——第一是蛋清的酸鹼度,第二是蛋的內容物體積。   剛產下的新鮮雞蛋蛋清內蘊含有之前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蛋清略顯混濁,pH值在約7.6到7.9之間,屬於相對偏酸的狀況。而來到世間後,雞蛋就能透過多孔的蛋殼與外界交換空氣——吸入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其實就是雞蛋在呼吸。而二氧化碳的散失則提高了蛋清的鹼性,使得pH值上升。一般在三天後,雞蛋蛋清的pH值就上升到9.2附近。二十一天後上升到9.4。最高可以升到9.7。   早在1959年,一名叫Swanson的研究者就寫了一篇題為《新鮮煮蛋與殼經處理煮蛋二者剝殼問題之觀察》,裡面十分精確地提出,只要蛋清的pH值低於8.7則蛋殼難剝,高於此值時蛋殼好剝。他同時也提到,一般只要把新鮮雞蛋在15攝氏度下放置48小時,pH值即可升到8.7以上。如果特別著急,那麼在密閉容器裡用氨水蒸汽燻蛋十分鐘也能迅速達到這個pH值。   在Swanson之後,1961年Meehan等人,1964年Reinke等人也研究了這個問題,得出的“易剝蛋清pH值”也大致都在8.7到8.9之間。他們還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易剝蛋的雞蛋膜結構都顯得較為緻密,難剝蛋的雞蛋膜則結構相對疏鬆。   此外,雞蛋在貯藏過程中也會透過多孔的蛋殼逐漸散失一部分水分。因此同樣大小的新鮮雞蛋總是比較重一點。當放在水裡時,最新鮮的雞蛋都會下沉,而老雞蛋有時會懸浮起來。水分散失直接造成了雞蛋內容物體積變小,這就給雞蛋與殼之間那個氣室擴充套件的空間,並且在內外膜間形成了微小的縫隙——這自然也有助於我們剝雞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男生需要練下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