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
註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回。
聲,名聲;學,學問。
賞析:
婁家三公子在船上遇到魯編修,魯編修問到故鄉的年景,又問近來可有幾個有名望的人。三公子便說楊執中是一個品行極高的人,並拿出其詩作送於魯編修看。
魯編修愁眉道:“老世兄,似你這等所為,怕是自古及今的賢公子,就是信陵君、春申君也不過如此。但這樣的人,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此語指那些只有表面聲名而缺少真才實學的人。
從這句頗具說服力的話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講究實學,反對虛聲的俊才。但從下文就可明白魯編修如此評價楊執中的依據是:“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去?只做這兩句詩,當得甚麼?”
原來魯編修所指“實學”是能夠在八股舉業上有所作為,所以反對一切詩歌詞賦等雜覽,把科場的考試標準當成人生的價值標準,其“八股舉業”思想標準無孔不入,連其女兒也成了淵博的“八股宿儒”。
從這個把全部生命傾注於有名無實的舉業,無所作為的老學究口中說出這句話,令我們悟到:真正盜虛聲而少實學者正是這些空洞麻木、思想僵化的酸腐儒生。
2、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出自《儒林外史》第八回。
意指即使清廉的官吏,做了幾年知府,也會積累大量錢財,實指做官就有財。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身老告病,王惠補缺,蘧太守以多病耳聾為由打發少爺蘧公孫來交接手續,但對於賬目、公物、文書的交接和盤點的事,遲遲不肯就接。後來,蘧公子表示交出銀項,王太守滿心歡喜。
此時在京待缺,囊中羞澀的王太守一再打聽“地方人情,可還有甚麼出產?詞訟裡可也略有些甚麼通融”?當蘧公子表示其父“歷年所積俸金也不過二千金”時,王太守不無失望地說:“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確了。”
對於利慾膨脹的王太守來說,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搜刮民財,卻悟不出蘧公子語中的諷刺意味,使得“全城的人無一個不知太爺的利害,睡夢裡也是怕的”。作者雖把鏡頭對準王惠,但透過一個王太守來影射整個利慾橫流的官僚階層,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醜惡黑暗的封建吏治圖畫。
仔細思考不難悟出:之所以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原因是吏治制度腐敗,要剷除腐敗分子,先要剷除腐敗分子產生的溫床。
3、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足下,對朋友的尊稱,這裡指博取功名的儒士。
周進到京會試,中了進士,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在第三場主持南海番禺高縣的縣考時,有一個童生交卷跪下道:“童生詩詞歌賦都會,求老爺出題面試。”
學道變了臉道:“‘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只請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麼…,看你這樣務名不務實,那正務自然荒廢。”隨後令左右將其趕出。
明清統治者為了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把南宋理學家朱熹等人註釋的儒學經典定為正統學術。此外,一律蔑稱為“雜學”或“雜覽”。當然,詩詞歌賦也不例外地被斥為“雜覽”。周進此語中的“文章”即指八股文。“漢唐”也就泛指詩詞歌賦,即被貶為“雜覽”、“雜學”。
在周進看來,與舉業無關,又“何須講”呢?由於科舉考試試題規定要取自“四書”,議論也要以“四書”章句注為準,不能自由發揮,全篇只許闡發孔孟程朱的議論,不準“有礙於聖論”,不許改變既定的文風,也就不可能有絲毫個人獨立見解。
所以那時的儒生完全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善於而且只會寫“無一字無來歷”的八股文,成為一些頭腦僵化、迂腐木訕,不學無術的蠢材。吳敬梓以其嚴峻犀利的筆鋒,對清王朝這種陰鷙卑劣的文化專制進行了有力的鞭笞。
4、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
出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這是一句俗語。該:欠。精窮:窮極,非同尋常的窮。
英雄:此處指兇狠。
意思是說,即使欠債的人窮得不得了,只要討債的人有能耐,照樣可以把債討回。
賞析
在文中,精窮指毛二胡子,英雄指風四老爹。
因毛二胡子欠了陳正公的銀子不還。風四老爹俠肝義膽,要為陳正公奪回銀子,他讓陳公正先去嘉興等候,自己和陳公正的侄子秦二侉子一直找到毛家當鋪,高喊:“銀子到底還不還?”,一面使出小小兩招武功,那當鋪的牆倒柱歪,毛二胡子只好答應本利清還。
“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是秦二侉子在當鋪外面喊的。
這一句話反映了風四老爹的俠義、豪爽性格和毛二胡子的無賴本質。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刻畫淋漓盡致。正如魯迅所言:《儒林外史》寫人能“現身紙上,聲態並作”。只一句俗語,切中要害,世態盡現,從而揭示出複雜世態,暗示社會的矛盾。
5、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出自《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河東、河西:不同時代所指地域範圍不盡相同。大致說來,黃河在今山西省境內由北向南,古人便把此段黃河以東地區稱為“河東”,以西地區稱“河西”。
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生無定,盛衰不常,世道變移,盛衰易位。
這是餘大和成老爹就虞華軒家的料絲燈所進行的談話。餘大說:“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裡沒有第二副。’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見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
從對話中不難看出,餘大家族以前聲名顯赫,而如今也得為生活而奔波。與此同時,彭、方二府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表面是在說家勢盛衰易位,實則暗示了世道的變移,諷喻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江河日下。
1、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
註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回。
聲,名聲;學,學問。
賞析:
婁家三公子在船上遇到魯編修,魯編修問到故鄉的年景,又問近來可有幾個有名望的人。三公子便說楊執中是一個品行極高的人,並拿出其詩作送於魯編修看。
魯編修愁眉道:“老世兄,似你這等所為,怕是自古及今的賢公子,就是信陵君、春申君也不過如此。但這樣的人,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此語指那些只有表面聲名而缺少真才實學的人。
從這句頗具說服力的話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講究實學,反對虛聲的俊才。但從下文就可明白魯編修如此評價楊執中的依據是:“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去?只做這兩句詩,當得甚麼?”
原來魯編修所指“實學”是能夠在八股舉業上有所作為,所以反對一切詩歌詞賦等雜覽,把科場的考試標準當成人生的價值標準,其“八股舉業”思想標準無孔不入,連其女兒也成了淵博的“八股宿儒”。
從這個把全部生命傾注於有名無實的舉業,無所作為的老學究口中說出這句話,令我們悟到:真正盜虛聲而少實學者正是這些空洞麻木、思想僵化的酸腐儒生。
2、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註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八回。
意指即使清廉的官吏,做了幾年知府,也會積累大量錢財,實指做官就有財。
賞析: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身老告病,王惠補缺,蘧太守以多病耳聾為由打發少爺蘧公孫來交接手續,但對於賬目、公物、文書的交接和盤點的事,遲遲不肯就接。後來,蘧公子表示交出銀項,王太守滿心歡喜。
此時在京待缺,囊中羞澀的王太守一再打聽“地方人情,可還有甚麼出產?詞訟裡可也略有些甚麼通融”?當蘧公子表示其父“歷年所積俸金也不過二千金”時,王太守不無失望地說:“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確了。”
對於利慾膨脹的王太守來說,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搜刮民財,卻悟不出蘧公子語中的諷刺意味,使得“全城的人無一個不知太爺的利害,睡夢裡也是怕的”。作者雖把鏡頭對準王惠,但透過一個王太守來影射整個利慾橫流的官僚階層,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醜惡黑暗的封建吏治圖畫。
仔細思考不難悟出:之所以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原因是吏治制度腐敗,要剷除腐敗分子,先要剷除腐敗分子產生的溫床。
3、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註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足下,對朋友的尊稱,這裡指博取功名的儒士。
賞析:
周進到京會試,中了進士,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在第三場主持南海番禺高縣的縣考時,有一個童生交卷跪下道:“童生詩詞歌賦都會,求老爺出題面試。”
學道變了臉道:“‘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只請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麼…,看你這樣務名不務實,那正務自然荒廢。”隨後令左右將其趕出。
明清統治者為了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把南宋理學家朱熹等人註釋的儒學經典定為正統學術。此外,一律蔑稱為“雜學”或“雜覽”。當然,詩詞歌賦也不例外地被斥為“雜覽”。周進此語中的“文章”即指八股文。“漢唐”也就泛指詩詞歌賦,即被貶為“雜覽”、“雜學”。
在周進看來,與舉業無關,又“何須講”呢?由於科舉考試試題規定要取自“四書”,議論也要以“四書”章句注為準,不能自由發揮,全篇只許闡發孔孟程朱的議論,不準“有礙於聖論”,不許改變既定的文風,也就不可能有絲毫個人獨立見解。
所以那時的儒生完全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善於而且只會寫“無一字無來歷”的八股文,成為一些頭腦僵化、迂腐木訕,不學無術的蠢材。吳敬梓以其嚴峻犀利的筆鋒,對清王朝這種陰鷙卑劣的文化專制進行了有力的鞭笞。
4、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
註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這是一句俗語。該:欠。精窮:窮極,非同尋常的窮。
英雄:此處指兇狠。
意思是說,即使欠債的人窮得不得了,只要討債的人有能耐,照樣可以把債討回。
賞析
在文中,精窮指毛二胡子,英雄指風四老爹。
因毛二胡子欠了陳正公的銀子不還。風四老爹俠肝義膽,要為陳正公奪回銀子,他讓陳公正先去嘉興等候,自己和陳公正的侄子秦二侉子一直找到毛家當鋪,高喊:“銀子到底還不還?”,一面使出小小兩招武功,那當鋪的牆倒柱歪,毛二胡子只好答應本利清還。
“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是秦二侉子在當鋪外面喊的。
這一句話反映了風四老爹的俠義、豪爽性格和毛二胡子的無賴本質。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刻畫淋漓盡致。正如魯迅所言:《儒林外史》寫人能“現身紙上,聲態並作”。只一句俗語,切中要害,世態盡現,從而揭示出複雜世態,暗示社會的矛盾。
5、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註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河東、河西:不同時代所指地域範圍不盡相同。大致說來,黃河在今山西省境內由北向南,古人便把此段黃河以東地區稱為“河東”,以西地區稱“河西”。
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生無定,盛衰不常,世道變移,盛衰易位。
賞析:
這是餘大和成老爹就虞華軒家的料絲燈所進行的談話。餘大說:“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裡沒有第二副。’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見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
從對話中不難看出,餘大家族以前聲名顯赫,而如今也得為生活而奔波。與此同時,彭、方二府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表面是在說家勢盛衰易位,實則暗示了世道的變移,諷喻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