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期,一部低齡留學熱的電視連續劇<<小別離>>在全國熱播,引起很多留學生家長的共鳴。劇情主題圍繞孩子出國展開,講述了三個不同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電視劇的主題是“別離”——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要和父母別離;為了學業,與童真別離,與過去熟悉的、適應的、喜歡的生活別離......正如男主人公黃磊所說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伴隨著出國留學越來越低齡化,大多數家長不能陪伴孩子出國留學,因此寄宿家庭是低齡孩子首選的生活方式。所謂“寄宿”就是要跟當地人一起生活,瞭解當地文化,儘快融入當地的生活。據我所知有一些家長為了孩子儘快融入當地生活,傾向選擇英語家庭,因為這樣的家庭適應語言會快些。但是殊不知東西方的生活理念和習慣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吃的東西是冰箱裡的冷食,不合胃口,也吃不飽。由於工作繁忙,寄宿家庭的家長沒有時間做飯,也無暇與孩子聊天。孩子們想著父母臨行前囑咐要吃苦,要獨立,不會輕易對國內的父母傾訴苦衷。
目前絕大多數寄宿家庭由於文化差異和價值觀不同讓剛到國外留學的孩子們不知所措。很多寄宿家長抱怨孩子生活中的壞毛病太多,規勸多次也沒有太大改進,做事不講規矩,承諾往往不能兌現,這些問題都是寄宿家庭很難接受的。然而,事實上也不能全怪孩子,因為在國內沒有培養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家長們的忽視,導致孩子不知不覺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另外,有些家長寄希望於親戚或朋友,希望將孩子拜託給他們幫忙照顧。一方面家長安心,另一方面也利於孩子的成長。畢竟孩子從未離開父母,小小年紀一個人在國外生活。可想而知會有多艱難。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一個過渡。如果選擇陌生的寄宿家庭,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可是“夢想”真能如願以償嗎?選擇寄宿在親戚或朋友家,真的像我們最初期待那樣嗎?真的能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嗎?
我女兒來加拿大一年半,換過1次寄宿家庭(當初選擇就是住在朋友家裡,由於種種原因只住了4個月就離開了)。作為母親我瞭解自己的孩子,客觀的說,女兒身上有很多的問題,在國內我們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每天早出晚歸,週末奔波於到處補課,對於生活能力的培養幾乎沒有,出國前也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母親我也是孩子出國後才深深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多麼重要。
去年我透過中介公司找到一家非常好的寄宿家庭,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與我們家很接近,更主要的是這家人待人寬容,對待女兒就像自己孩子一樣。女兒在這住了一年的時間,非常開心。就在聖誕節前,女兒告訴我一定讓我轉達她對阿姨叔叔的感激之情,女兒說“在阿姨家生活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可以專注自己喜歡做的事,安心學習,媽媽一定代我轉達對阿姨叔叔的感激之情”。如此樸實的話語,讓我這個做母親的心中充滿感恩!
親戚或朋友是國內很親密的關係,由於信任和熟悉,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讓孩子住在這裡。然而關係再好,畢竟沒生活在一起,對於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不瞭解,同時我們忽略了親戚或朋友已經離開中國,他們來到加拿大生活一段時間後,或多或少會受到國外生活理念的影響,他們見到國外孩子的獨立和擔當,自然而然地認為國內孩子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和處事方式,他們認為孩子既然出國,就應該馬上融入當地文化,適應當地生活習慣。但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知道,孩子的毛病需要時間,成長需要時間。
對於海外留學的孩子,寄宿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孩子出國後,背井離鄉,感到最溫暖的的地方。正如我女兒說的,媽媽我現在生活的非常好,阿姨叔叔對我像女兒一樣,我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就可以專心學習。這是多麼樸實的話啊,是從一個16歲孩子口中說出的!
綜上所述,如果家長傾向於選擇親戚或朋友家作為寄宿家庭,我個人有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對於孩子,要培養獨立生活能力,要學會擔當,懂得感恩,懂得自律。既然選擇出國,做事凡是靠自己。同時如果希望住在親戚或朋友家,在孩子入住前一定要充分溝通,清楚彼此的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親戚或朋友的家庭氛圍、性格、是否有愛心、是否包容孩子也很重要!每一個孩子都會有一些問題,如果不能寬容對待孩子,是很難相處好的。
孩子在未成年選擇出國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一個人面對陌生的學校,陌生的家庭,加上思鄉情切,心裡孤獨,在最初的半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寄宿家庭存在問題,孩子會面臨更大的困惑,這樣很難專心完成學業。因此家是港灣,是孩子最放鬆的地方,希望家長在送孩子出國前一定慎重選擇寄宿家庭。我個人建議最好選擇專業的留學公司,將孩子的特點,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資訊告訴留學公司,去選擇儘可能匹配的寄宿家庭,選擇有愛心,能夠包容孩子的家庭,讓孩子在沒有親人陪伴的情況下,依然能感受到親人的溫暖。
正如很多人認為,選擇送孩子留學,是頗有遠見和魄力的事情。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這是一場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旅程,且遠遠超出了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送出國時,明明是希望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更寬闊的視野,更多的選擇。然而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如願以償。
孩子們需要愛的陪伴,希望寄宿家庭的阿姨叔叔能包容孩子,給他們成長的機會。出國留學很艱辛,孩子們要面對來自學校、老師、同學、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他們要承受背井離鄉的心理之苦,所有不可能在短期內應付所有問題。希望作為海外的“家長們”能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同時孩子們,既然選擇出國留學,希望這個決定是你自己的心願,而不是家長的意願,那你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學會擔當,儘快融入當地文化和生活,懂得按規矩做事,講誠信,要知道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首先要學會獨立。所謂的獨立,不是獨自在一個地方生活、學習,而是全靠自己一個人去做出選擇。
希望孩子們能夠堅持自己的初心,堅定出國的信念,堅守自己的底線,在留學的道路上收穫快樂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美好和期待!相信國外留學的經歷會讓你們體會精彩的人生!
2016年暑期,一部低齡留學熱的電視連續劇<<小別離>>在全國熱播,引起很多留學生家長的共鳴。劇情主題圍繞孩子出國展開,講述了三個不同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電視劇的主題是“別離”——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要和父母別離;為了學業,與童真別離,與過去熟悉的、適應的、喜歡的生活別離......正如男主人公黃磊所說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伴隨著出國留學越來越低齡化,大多數家長不能陪伴孩子出國留學,因此寄宿家庭是低齡孩子首選的生活方式。所謂“寄宿”就是要跟當地人一起生活,瞭解當地文化,儘快融入當地的生活。據我所知有一些家長為了孩子儘快融入當地生活,傾向選擇英語家庭,因為這樣的家庭適應語言會快些。但是殊不知東西方的生活理念和習慣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吃的東西是冰箱裡的冷食,不合胃口,也吃不飽。由於工作繁忙,寄宿家庭的家長沒有時間做飯,也無暇與孩子聊天。孩子們想著父母臨行前囑咐要吃苦,要獨立,不會輕易對國內的父母傾訴苦衷。
目前絕大多數寄宿家庭由於文化差異和價值觀不同讓剛到國外留學的孩子們不知所措。很多寄宿家長抱怨孩子生活中的壞毛病太多,規勸多次也沒有太大改進,做事不講規矩,承諾往往不能兌現,這些問題都是寄宿家庭很難接受的。然而,事實上也不能全怪孩子,因為在國內沒有培養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家長們的忽視,導致孩子不知不覺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另外,有些家長寄希望於親戚或朋友,希望將孩子拜託給他們幫忙照顧。一方面家長安心,另一方面也利於孩子的成長。畢竟孩子從未離開父母,小小年紀一個人在國外生活。可想而知會有多艱難。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一個過渡。如果選擇陌生的寄宿家庭,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可是“夢想”真能如願以償嗎?選擇寄宿在親戚或朋友家,真的像我們最初期待那樣嗎?真的能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嗎?
我女兒來加拿大一年半,換過1次寄宿家庭(當初選擇就是住在朋友家裡,由於種種原因只住了4個月就離開了)。作為母親我瞭解自己的孩子,客觀的說,女兒身上有很多的問題,在國內我們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每天早出晚歸,週末奔波於到處補課,對於生活能力的培養幾乎沒有,出國前也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母親我也是孩子出國後才深深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多麼重要。
去年我透過中介公司找到一家非常好的寄宿家庭,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與我們家很接近,更主要的是這家人待人寬容,對待女兒就像自己孩子一樣。女兒在這住了一年的時間,非常開心。就在聖誕節前,女兒告訴我一定讓我轉達她對阿姨叔叔的感激之情,女兒說“在阿姨家生活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可以專注自己喜歡做的事,安心學習,媽媽一定代我轉達對阿姨叔叔的感激之情”。如此樸實的話語,讓我這個做母親的心中充滿感恩!
親戚或朋友是國內很親密的關係,由於信任和熟悉,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讓孩子住在這裡。然而關係再好,畢竟沒生活在一起,對於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不瞭解,同時我們忽略了親戚或朋友已經離開中國,他們來到加拿大生活一段時間後,或多或少會受到國外生活理念的影響,他們見到國外孩子的獨立和擔當,自然而然地認為國內孩子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和處事方式,他們認為孩子既然出國,就應該馬上融入當地文化,適應當地生活習慣。但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知道,孩子的毛病需要時間,成長需要時間。
對於海外留學的孩子,寄宿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孩子出國後,背井離鄉,感到最溫暖的的地方。正如我女兒說的,媽媽我現在生活的非常好,阿姨叔叔對我像女兒一樣,我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就可以專心學習。這是多麼樸實的話啊,是從一個16歲孩子口中說出的!
綜上所述,如果家長傾向於選擇親戚或朋友家作為寄宿家庭,我個人有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對於孩子,要培養獨立生活能力,要學會擔當,懂得感恩,懂得自律。既然選擇出國,做事凡是靠自己。同時如果希望住在親戚或朋友家,在孩子入住前一定要充分溝通,清楚彼此的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親戚或朋友的家庭氛圍、性格、是否有愛心、是否包容孩子也很重要!每一個孩子都會有一些問題,如果不能寬容對待孩子,是很難相處好的。
孩子在未成年選擇出國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一個人面對陌生的學校,陌生的家庭,加上思鄉情切,心裡孤獨,在最初的半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寄宿家庭存在問題,孩子會面臨更大的困惑,這樣很難專心完成學業。因此家是港灣,是孩子最放鬆的地方,希望家長在送孩子出國前一定慎重選擇寄宿家庭。我個人建議最好選擇專業的留學公司,將孩子的特點,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資訊告訴留學公司,去選擇儘可能匹配的寄宿家庭,選擇有愛心,能夠包容孩子的家庭,讓孩子在沒有親人陪伴的情況下,依然能感受到親人的溫暖。
正如很多人認為,選擇送孩子留學,是頗有遠見和魄力的事情。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這是一場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旅程,且遠遠超出了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送出國時,明明是希望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更寬闊的視野,更多的選擇。然而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如願以償。
孩子們需要愛的陪伴,希望寄宿家庭的阿姨叔叔能包容孩子,給他們成長的機會。出國留學很艱辛,孩子們要面對來自學校、老師、同學、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他們要承受背井離鄉的心理之苦,所有不可能在短期內應付所有問題。希望作為海外的“家長們”能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同時孩子們,既然選擇出國留學,希望這個決定是你自己的心願,而不是家長的意願,那你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學會擔當,儘快融入當地文化和生活,懂得按規矩做事,講誠信,要知道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首先要學會獨立。所謂的獨立,不是獨自在一個地方生活、學習,而是全靠自己一個人去做出選擇。
希望孩子們能夠堅持自己的初心,堅定出國的信念,堅守自己的底線,在留學的道路上收穫快樂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美好和期待!相信國外留學的經歷會讓你們體會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