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龐統的生平有什麼很了不得的成就?出了很有名的計謀?預判了什麼事件實現了?

    龐統出場就死了,他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外號,和別人評價他的一句話,

    司馬徽:南州士之冠冕。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龐德公曾經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

    龐德公、司馬微、龐統、諸葛亮都是荊州的名士,龐德公是龐統的叔叔、是諸葛亮二姐的公公,他們都是門閥士族出身,互相吹捧,有什麼很了不起的?

  • 2 # 楊小凡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英雄粉末登場,東漢末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後來人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之一,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董卓等一世梟雄,也出現了關羽、張飛、呂布等萬人之將,更著,還有陰謀陽謀的智者諸葛亮、司馬懿、周瑜等。三國的話題太多,今天,我們只來聊聊 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摟者有問如下:把諸葛亮和龐統調換一下,會有什麼不同?

    在此,我先來給大家分析幾點:

    首先,龐統和諸葛亮在當時並稱"臥龍""鳳雛",可見龐統的能力,就算不如諸葛亮,那也相差無幾。 從正史《三國志》事蹟記載與評價直接來看: 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正史對其評價之高,可見其有真才實學的,那麼龐統有沒有能力扭轉乾坤呢?

    第二,我們肯定知道,在一場戰爭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打仗就是打經濟。在東漢末年,蜀漢天下九州佔一洲,東吳佔一洲半,曹魏政權佔六洲半。而且,東漢末年,全國的經濟中心還在北方,到晉朝的時候,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經濟中心才開始南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有預言,蜀漢需佔在荊州和益州,結果荊州被二爺弄丟了。所以,經濟,蜀國查曹魏太遠!

    第三,天時,《出師表》有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

    迎將軍,前提是天下有變。在曹魏時期,甚至是司馬懿前期,魏國並沒有發生大的叛亂,甚至老百姓也比董卓、袁紹時期還過得好些,別人憑什麼跟著你?

    第四,地利,四川盆地自古是個易守難攻之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就算兵聖,也需要明修棧道。出川遙遠,山路艱難,並不適合長途不給,所以諸葛亮北伐有幾次都是因為糧食問題無奈退兵。換成龐統,也同樣要面臨這個問題。

    第五,人和,隨著關二哥的益州丟了,相繼劉備,張飛,黃忠等一批蜀漢的一等上將也走下了歷史舞臺,在諸葛亮時期,蜀漢不是說沒有可用之將,也還有趙雲,魏延等撐門面,不過相對曹魏的人才濟濟,君臣同心。諸葛亮一個王者帶一群廢物和對面的一群王者打,確實很累。

    綜上所述,小編從個人能力、經濟基礎、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蜀魏對比。不了否認,龐統也有經世之才,難何三十六歲的掛了,如果他不死,關二哥益州不丟。龐統和劉備入蜀,諸葛亮和關羽守荊州。他們還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奈何,當荊州一丟,他們其實就沒有了一通天下的能力,最奈何的是,他們的後人還沒別人的後人厲害,他們還沒別人活的長。所以,就算換成龐統,結局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 3 # 火山abc

    龐統長於軍事,諸葛長於內政。諸葛亮雖說提出了預計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但是劉備攻打西川的謀略和決心卻是龐統給的。

    從大方向講,諸葛亮是謀劃者,而龐統是執行者。雖然奪取西川后,龐統即病逝,但是單幫劉備奪下西川一項,已經是莫大之功了。

    如果互換的話,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在落鳳坡死的會是諸葛亮,而龐統控制後續的蜀漢政權。龐統和諸葛亮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他們都是荊襄派的。要知道蜀國的現狀主要是三派,第一是劉璋的原部署,也就是其父劉焉做益州太守時帶去的人,比如黃權、劉巴等。第二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士族,比如譙周。第三就是劉備帶去的荊襄派了。而對於抗魏這件事上,本土派和劉焉原部是興趣不大的,而外來的"入侵"者也是統治者荊襄派是積極抗魏的。所以蜀國有此內部矛盾,內耗不可避免,這也是諸葛亮和姜維不停伐魏的一個原因,目的在於緩解內部矛盾,一致對外。蜀國後續滅亡的時候,其實也是譙周等本土派積極主降的,因為他們要維護的是自己利益而已,並非蜀漢政權。

    好了,那我們分析了這些情況之後,再看,諸葛和龐統互換後,會有哪些變化?首先可以談收復南中孟獲這件事,諸葛亮做的其實比較完美,兵戰為下,心戰為上。收服了南中人的心。而龐統可能耐不住性子,會直接殺光反叛者,這樣的結果是南中之地可能會一直是個大隱患。 第二個對比,諸葛亮六出祁山 屢次伐魏這件事上,其實諸葛亮的收穫並不大,且勞民傷財,龐統的軍事能力肯定要比諸葛亮強的,至少可能會奇襲子午谷吧,哈哈。 第三個對比,諸葛亮在人才培養和任用上有所欠缺,最典型的是三個人,一個是馬謖,馬謖是個有能力的人,但是有所側重,是個很好的參謀,徵南中時的"兵戰為下,心戰為上"就是馬謖所謀,但是諸葛亮不聽劉備勸誡,任用馬謖當街亭的守將,以至於剛愎自用,失了重地,馬謖被斬。這個事件,諸葛亮作為領導,責任也不小。首要責任是導致北伐失利,十分被動,其次是損失了馬謖這樣的人才,要知道蜀漢的人才後續並不多,更別說馬謖這樣的死硬抗魏派。而龐統則未必有這失誤。第二個人是李嚴,李嚴是劉備託孤重臣,其重要性不比諸葛亮差,而兩個人其實一直不和的,諸葛亮並沒有用好李嚴,而龐統未必會這樣。第三個人就是魏延了,要知道劉備攻取西川,文靠龐統,武就是魏延了,魏延入蜀後,職位一直很高,當漢中太守多年,龐統是很信任魏延的,魏延也遵從龐統的命令,而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卻處理不好,沒有達到最好的配合效果。

    人事任用上分析完後,我們可以看下壓制本土派和控制朝局上面,諸葛亮的效果其實並不好,黃皓亂政,譙周議降,蜀國其實比較散。而龐統的治人手段應該比諸葛亮強,可能會當機立斷,整理朝局。

    以上就是一點簡單的分析,各位段友看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包車發動機聲音大,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