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青衣

    馬連良是著名京劇老生藝術家,馬派藝術創始人,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京劇“四大鬚生”之首,京劇老生行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周信芳並稱“南麒北馬”,是當之無愧的京劇大家!

    馬連良8歲的時候就進了科班,當時學習的是小生,他的天賦極好,9歲的時候就能獨自登臺演出。11歲的是兼學老旦、丑角,經常在臺上串演角色。

    馬連良從14歲開始學習老生,17歲的時候出科(在學戲要坐科七年,科滿後要在劇社效力三年,當時馬連良進的科班是喜連成科班,後來改成富連成社),之後去福州擔任主演。

    18歲回到北京,已經有了一定得名氣,但是他選擇繼續進科班深造,潛心鑽研譚派藝術。之後數年裡,又逐漸求教或拜師於王瑤卿、賈洪林、錢金福、王長林、孫菊仙等人。為了使京劇老生行當有所突破,他還專門去拜訪了山西梆子張寶璽、高文翰等老藝人。

    正是馬連良這種虛心求教,不斷突破自我的精神,才形成了京劇史上獨樹一幟的“馬派”藝術,也是繼餘叔巖的餘派之後,京劇老生行當中最有影響力的流派。

    馬連良對老生唱腔藝術有很多的創造。他的唱腔委婉酣暢,細膩灑脫,於精巧中寓以深沉渾厚的氣韻。唸白吐字輕重相間,發音虛實結合,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做派瀟灑飄逸,氣度不凡,並且會根據不同角色來創造不同的身段。

    馬連良的代表劇目以及經典角色眾多,比如《串龍珠》裡的徐達,《十老安劉》裡的蒯徹、張蒼,《四進士》裡的宋士傑,《清風亭》裡的張元秀,《借東風》裡的諸葛亮等等。馬連良在後期還排演了大量的新戲,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曾擔任北京京劇團團長。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馬連良因主演《海瑞罷官》,不幸逝世。

  • 2 # 如魚得水213672032

    馬連良是誰,比得過郭德綱嗎,我們鋼絲只認識郭德綱大師,只有郭大師唱的才是京劇,別人唱的我們都聽不下去,所以都不是京劇,不喜歡。只有麒麟劇社的才是極品,趕超梅蘭芳,碾壓周信芳,一代宗師郭德綱,陶陽,他們一定會開宗立派,名流千古

  • 3 # 國粹繁榮絢麗日

    馬派鬚生演唱風格以瀟灑著稱,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馬連良先生所創立之流派。

    馬連良(1901年~1966年)字溫如,北京人,回族。他初習武生,後改老生,幼年在喜連成科班學藝。出科後博採“伶界聞人”賈洪林、“新譚派”代表餘叔言各派藝術,形成一種圓潤、瀟灑的演唱風格。

    其特點可概括為“巧”和“帥”二字來形容。馬連良先生唱腔運嗓自然流暢,細膩圓熟,婉轉悠揚且韻味醇濃,以巧取勝,又巧中見俏,並非花腔亂耍。他念白獨具特色,是以簡煉的手法表現人物氣質、身份、感情來介紹環境事件,亦為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其發音準確,咬字清晰、吞吐有力、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有一種渾沌朦朧之美,自是聲情並茂,象《清官冊》、《淮河營》頗能以唸白取勝。

    馬派的作派,既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總是能緊扣劇情與人物,往往是飄逸瀟灑、落落大方,突出一個帥字。當然跟他所扮演的人物有關,如“諸葛亮”、“蘇武”、“蒯徹”、“寇準”等多是具文韜武略、善斷多謀、談笑風生,放蕩倜儻、豪爽大度之人。

    馬連良先生的代表劇目,如《群英會.借東風》中飾孔明、《龍鳳呈祥.甘露寺》中飾喬玄、《四進士》中飾宋士傑、及本工戲《十道本》中扮褚遂良等膾炙人口的京劇舞臺人物藝術形象,將隨“馬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永名垂梨園史冊。

  • 4 # 不止看戲

    很多人對馬連良有“一副用不完的嗓子”的印象,但是馬連良的嗓子並不算好,貴在他勤學苦練、注意保養、使用有度有技巧。關於唱腔方面,曾有人評價“柔靡纖巧”,像“靡靡之音”。但無可否認的是,馬連良的唱腔不但風靡一個時代,即便是在現在,馬派唱腔也是非常受歡迎的老生流派。 除了唱腔,馬連良的表演也非常受稱道。總體來說,舞臺瀟灑、表演飄逸,他是愛美的人,表演也是以美為上,我們現在看馬連良的影片,隨便點選暫停去看他的身段都非常漂亮。 據《馬連良劇藝評介》記載,有一年,故宮拍賣綢緞,馬連良買入很多大內的料子存起來慢慢用。 馬連良非常聰明,他跟賈洪林是磕頭拜師的師徒關係。學餘派其實是看他的戲(表演),因為賈、餘其實都是學的譚派,於是馬連良就綜合這幾位的優長去琢磨。

    戲曲領域專門研究馬連良的專家李佩倫認為京劇流派主要體現在唱腔上,而梅蘭芳和馬連良才是在唱唸做打各個方面全方位的流派創立者。 1930年代,在京劇唱腔的發展和改革上,馬連良是先驅。在程長庚、譚鑫培以後,馬連良是行當表演推向新的道路,他改編過的戲非常多,並且都成了現在還在演出的保留劇目,包括《借東風》《空城計》等。所以馬連良在戲曲的普及發展和傳播上具有表率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是第幾章第幾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