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統治了全球25%的地區,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它的影響力甚至更大。它的滅亡與其說是由民族主義運動造成的,不如說是由遏制其他帝國力量的代價造成的。
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上了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的頂峰。1860年,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約為2500萬平方公里。到1909年,總數已經上升到3300萬平方公里。大英帝國覆蓋了世界陸地面積的25%左右,是法國的三倍,德國的十倍,大約4.44億人生活在英國的某種統治下。
英國不僅領導了對非洲的爭奪,她還處於遠東另一場爭奪的前沿,吞噬了婆羅洲北部、馬來亞和新幾內亞的一大塊地區,更不用說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了。英國女王統治著“一個大陸,一百個半島,五百個海角,一千個湖泊,兩千條河流,一萬個島嶼”。
大英帝國的範圍不僅可以在世界地圖集和人口普查中看到。英國也是世界銀行家,在世界各地投資巨大。到1914年,英國海外投資資本的名義總值為38億英鎊,佔所有外資資產的五分之二到一半。這是法國海外投資的兩倍多,是德國的三倍多。沒有哪個主要經濟體擁有如此大比例的海外資產。1865年至1914年間,在美洲投資的英國資本超過了英國本身。難怪英華人開始認為他們有上帝賦予的權利來統治世界。
並非所有大英帝國都正式處於英國統治之下:地圖低估了帝國的勢力範圍。例如,大量資本流入拉丁美洲,給了英國如此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阿根廷和巴西,在這些國家談論“非正規帝國主義”似乎很合理。
也不僅僅是透過投資,英國擴充套件了他們的非正式帝國。商業談判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大部分接受自由貿易:見證了與拉丁美洲國家、土耳其、摩洛哥、緬甸、日本和南海諸島的商業條約。到19世紀末,英國約60%的貿易是與歐洲以外的夥伴進行的。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適合英國。她從海外投資中獲得鉅額收入,不忘保險和航運等其他“無形資產”,因此她進口的成本遠遠高於出口。此外,1870年至1914年間,英國的進出口貿易上升了約10%。
英國還為國際貨幣體系設定了標準。1868年,只有英國和它的一些經濟屬地——葡萄牙、埃及、加拿大、智利和澳洲——採用金本位制(這種貨幣以黃金為單位固定了一個國家紙幣的價值,並迫使其央行根據需求將紙幣兌換成黃金)。法國和拉丁貨幣聯盟的其他成員,以及俄羅斯、波斯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都採用雙金屬體系,而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國家則採用銀本位制。然而,到1908年,只有中國、波斯和少數中美洲國家仍在白銀上。金本位制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貨幣體系。名義上,這是一個標準。
然而,事實仍然是,歷史上沒有一個組織比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大英帝國在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方面做得更多。沒有一個組織在將西方的法律、秩序和治理規範強加給全世界方面做得更多。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大英帝國充當著相對廉潔政府的代理機構。
然而,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大英帝國瓦解了。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最後十年,一個默默無聞的公立學校學生預言了大英帝國在下一個世紀的命運:“我可以看到一個現在和平的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巨大的動盪,可怕的鬥爭,人們無法想象的戰爭。我告訴你倫敦會有危險——倫敦會受到攻擊,我會在保衛倫敦方面非常突出……我比你看得更遠,我展望未來,這個國家將以某種方式遭受巨大的入侵……但是我要告訴你,我將指揮倫敦的防禦,我將把倫敦和帝國從災難中拯救出來。”
溫斯頓·丘吉爾在16歲時對哈羅德百貨公司的同事默蘭·埃文斯說了這些話。他們有驚人的先見之明。丘吉爾確實拯救了倫敦,事實上也拯救了英國。但是,最終,甚至連他也救不了大英帝國。
在整個20世紀,英國統治的主要威脅——也是最合理的選擇,不是民族獨立運動,而是其他帝國。打敗這些帝國對手的驚人代價最終摧毀了大英帝國。
19世紀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統治了全球25%的地區,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它的影響力甚至更大。它的滅亡與其說是由民族主義運動造成的,不如說是由遏制其他帝國力量的代價造成的。
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上了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的頂峰。1860年,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約為2500萬平方公里。到1909年,總數已經上升到3300萬平方公里。大英帝國覆蓋了世界陸地面積的25%左右,是法國的三倍,德國的十倍,大約4.44億人生活在英國的某種統治下。
英國不僅領導了對非洲的爭奪,她還處於遠東另一場爭奪的前沿,吞噬了婆羅洲北部、馬來亞和新幾內亞的一大塊地區,更不用說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了。英國女王統治著“一個大陸,一百個半島,五百個海角,一千個湖泊,兩千條河流,一萬個島嶼”。
大英帝國的範圍不僅可以在世界地圖集和人口普查中看到。英國也是世界銀行家,在世界各地投資巨大。到1914年,英國海外投資資本的名義總值為38億英鎊,佔所有外資資產的五分之二到一半。這是法國海外投資的兩倍多,是德國的三倍多。沒有哪個主要經濟體擁有如此大比例的海外資產。1865年至1914年間,在美洲投資的英國資本超過了英國本身。難怪英華人開始認為他們有上帝賦予的權利來統治世界。
並非所有大英帝國都正式處於英國統治之下:地圖低估了帝國的勢力範圍。例如,大量資本流入拉丁美洲,給了英國如此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阿根廷和巴西,在這些國家談論“非正規帝國主義”似乎很合理。
也不僅僅是透過投資,英國擴充套件了他們的非正式帝國。商業談判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大部分接受自由貿易:見證了與拉丁美洲國家、土耳其、摩洛哥、緬甸、日本和南海諸島的商業條約。到19世紀末,英國約60%的貿易是與歐洲以外的夥伴進行的。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適合英國。她從海外投資中獲得鉅額收入,不忘保險和航運等其他“無形資產”,因此她進口的成本遠遠高於出口。此外,1870年至1914年間,英國的進出口貿易上升了約10%。
英國還為國際貨幣體系設定了標準。1868年,只有英國和它的一些經濟屬地——葡萄牙、埃及、加拿大、智利和澳洲——採用金本位制(這種貨幣以黃金為單位固定了一個國家紙幣的價值,並迫使其央行根據需求將紙幣兌換成黃金)。法國和拉丁貨幣聯盟的其他成員,以及俄羅斯、波斯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都採用雙金屬體系,而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國家則採用銀本位制。然而,到1908年,只有中國、波斯和少數中美洲國家仍在白銀上。金本位制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貨幣體系。名義上,這是一個標準。
然而,事實仍然是,歷史上沒有一個組織比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大英帝國在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方面做得更多。沒有一個組織在將西方的法律、秩序和治理規範強加給全世界方面做得更多。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大英帝國充當著相對廉潔政府的代理機構。
然而,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大英帝國瓦解了。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最後十年,一個默默無聞的公立學校學生預言了大英帝國在下一個世紀的命運:“我可以看到一個現在和平的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巨大的動盪,可怕的鬥爭,人們無法想象的戰爭。我告訴你倫敦會有危險——倫敦會受到攻擊,我會在保衛倫敦方面非常突出……我比你看得更遠,我展望未來,這個國家將以某種方式遭受巨大的入侵……但是我要告訴你,我將指揮倫敦的防禦,我將把倫敦和帝國從災難中拯救出來。”
溫斯頓·丘吉爾在16歲時對哈羅德百貨公司的同事默蘭·埃文斯說了這些話。他們有驚人的先見之明。丘吉爾確實拯救了倫敦,事實上也拯救了英國。但是,最終,甚至連他也救不了大英帝國。
在整個20世紀,英國統治的主要威脅——也是最合理的選擇,不是民族獨立運動,而是其他帝國。打敗這些帝國對手的驚人代價最終摧毀了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