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見千山雪
-
2 # 星相風水
評價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
蓋棺論定!
太多人怕晚節不保,就是之前太完美了。
活著的時候有能力掩蓋,
但事實終究不可改。
-
3 # 木山文
有一句話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評價。在對文人的評價上,更是如此。更有甚者,還要看該文人社會地位,有沒有名氣,有沒有社會上有地位人士的推舉等的影響。再加上評價文人必然牽涉到其人之作品,這就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現舉李白,杜甫的例子說明一下。李白以詩著名入於翰林,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名揚四海,以匹夫而動九重"。殷璠於天寶末選"河嶽英靈集",有李白而無杜甫,很明顯,一個有名,一個無名。李陽冰評李白"千載獨步,唯公一人"。直到中唐,苦吟派詩人孟郊還說"天寶太白歿,六義已消歇"。人們的眼中只有一個李白了。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元稹給他寫了"墓系銘",給了他很高評價,隨後,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詩"中說"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 ,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首,至於貫穿古今,稹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所謂"風雅",是指詩歌內容,"稹縷格律",是指詩歌形式。白居易認為,兩方面李白都不如杜甫。
宋代,王安石編杜,韓,歐,李"四家詩",將李白置於宋人歐陽修之後。他說李白"白詩近俗,人易曉故。白識見汙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耳"。此後,各種"詩話","文評"展轉引錄,影響甚大。南宋初有個"人品經濟炳然史冊"的李綱,認為杜甫詩"質勝文",李白詩"文而無質"。
李杜齊名的看法始於韓愈,他的"調張籍"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商隱寫了:李杜操持事略齊,三才永珍共端倪。
李白與杜甫分別是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歷來評者甚多,現只錄王國維一句,李白屬於"主觀詩人",杜甫屬於"客觀詩人"。
-
4 # 大才21
一、先說被人們評價為“大相徑庭”的文人。
1、踉文人的地位有關係。
在封建社會里,有的文人進入了仕途後,有一定的權力,人們怕得罪了他,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們想透過巴結使其對自己無惡意,甚至產生好感。這樣,輕者使自己免受他的陷害,重的或可能受到照顧,而獲得好處。
而巴結的手段通常順其意,恰如其分地吹捧,因此,在他入仕前和入仕後及生前,人們似乎對他的評價均有差異。
2、踉其性格有關係。
在其身後或死後,人們對其真正的評價才能顯露出來,這就是對其評價大相徑庭的原因。如:李斯、秦檜、李林甫等。
二、再說人們評價一如即往的文人。
1、這類文人喜歡別人正確評價自己,很有包容心。
有的文人知道“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喜歡別人當面評價自己,即使言詞很激烈,也不慍不火,坦然接受。同時,也勇於改變自己的不足之處。如:孔子、屈原、魯迅等。
2、沒有權勢的文人。
有的文人沒有任何權勢,任由別人評價自己,反正自己也無力阻止世人的嘴。如:杜甫、孟浩然、李賀等。
綜上,世人對文人的有的時期評價不同,主要是以上原因造成的。
回覆列表
因為有的人的作品,和他所處時代的主流文化意識是不相符合的,在後來的時空裡卻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有的人恰恰相反,被人們一如既往的認可的東西,他的作品裡必然有永恆的命題,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