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茶釣魚的曹先生
-
2 # 左說春秋
一、私改書面聖旨的機會很少,但口喻之類較易。歷史上所謂矯旨大多發生在不成文的旨意方面。
二、至於臣重君輕的時候,權臣代皇帝頒旨,是另一回事,不算矯旨。有時候用藍批,繞開硃批也是有的。多發生在幼主時期,或權臣柄國時期。連皇帝廢立權也在權臣時,甩開皇帝行政現象也有,這都不應該算是一般矯旨。
三、題主所謂臣下改書面聖旨的時候不會多。較多為違背皇帝意願行事,蠢到改聖旨的大臣會有,大概離皇帝下臺不遠,或矯旨大臣被殺不遠。
四、有為皇帝的聖旨,在軍事行動會有變通,謂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事後也要主動申訴原由。影視文學作品中反映的篡改聖旨,多與民間傳說有關。聖旨書寫、用iE印、傳遞、宣讀都要嚴格程式和監督,不同於密旨、口喻等。不怕殺頭的臣子極少數。抗旨不遵的有,皇帝亂命,臣下有權上書拒絕。
總之,篡改之事不會多,功夫多用在左右皇帝,那才是精明臣子的妙招。象篡改遺旨則另一回事。
-
3 # 南朝居士
如果皇帝有權力,一句話就是聖旨,寫張紙條就是聖旨,沒人敢改,沒人敢不聽,
如果皇帝沒權力,或者皇帝年幼,寫聖旨的權力就在臣子手裡,更不需要篡改了。
以明清為例,“奉天承運皇帝”,有制曰、詔曰、敕曰,
詔曰為昭告天下,由內閣擬旨,發行全國,全國各地張貼,
制曰一般下給臣子,皇帝口述,由帝師、大書法家、進士裡書法好的書寫,然後公佈。
敕曰多為訓斥、告誡官員,或者警告他不要驕傲、放縱。
這是皇權強大時的明清時期,無論是內閣還是皇帝,都有發聖旨的權力,不需要更改,更改了也沒用。
如果是唐朝及以前,皇權衰弱,實際權利掌握在權臣手裡,聖旨隨便寫,他需要篡改聖旨嗎?
比如曹操,你說他需要篡改聖旨嗎?顯然是不需要的吧?
所以,有權力的人不需要篡改聖旨,沒權力的人篡改不了聖旨。
聖旨並沒有權力,也不存在多麼神聖不可侵犯,他是權力者的工具罷了。
你還別說,在當時的那種教育下,皇帝就的天的兒子,有這種膽量的人,比謀反基本無異。
你說謀反是什麼罪咯?
你覺得在這種懲罰的情況下,有哪些人敢私自更改聖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