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掌上新農村
-
2 # 信嗎
接照我村三千純農人口算,四十年前,人均約七分水田,五分旱地。當時的秸稈,選擇性地留作日常用、種菜用、喂畜用。其餘約六成曬乾燒秸肥田殺菌蟲。
日常用,用處很廣泛,可編制家庭用品,其中用於蓋草寮住人養禽畜的用量最大,具體做法以後有機會再述。
種菜用,這裡可連繫田地減少至每人不足五釐地。用於田地已成房樓,人們已無奈尋找打工,屬於自己的五釐地,送給愛種田種菜人,他們集中起一兩畝地,打工之餘種水稻,或專業種菜。種水稻的人,收刈後,稻草早已成稀罕物,主要送給種菜人當菜廂蓋苗,當賣菜時捆菜用(潮州人很講究,用塑膠繩捆菜沒人買)。剩下的一點草褲(秸稈外葉),堆田角加土雜糞,一造後,即成上等有機肥。本來誰都知道焚燒是最有利種地的,但現在田已少至連秸稈都成稀罕物,還燒個只巴?
一旦無田,便是皮之不存,無種植了,也無養殖了。什麼都無了,秸稈的諸多妙用,也隨雲而飄走了。
秋收快要結束了,我們這裡對秸杆處理的辦法多種多樣。
如果是以前,秋收後的莊稼秸杆都拉列村裡垛好,用來做飯取暖,後來村民富裕了,不用它取暖了,有的老人還用它做飯。再後來有的村民為了省事,乾脆在地裡燒了。
近幾年,農村環境大整治,作物秸杆不讓進村了,為保護環境不讓焚燒了,大部分村民把秸杆粉碎還田了,搞養殖的把秸杆做了飼料,還有少部分有價值的秸杆做了日用品和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