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399v

    教給孩子學會分享和如何禮貌的拒絕。在日常生活中,家人父母不要太疼愛小孩,我是說不要因為讓他覺得自己是小孩,我們是大人理所應當就該我們讓著他。比如我孩子拿了個蘋果我說我也要吃,他說這是我的,我就翻舊賬你吃過我的橘子,麵包,牛奶,早上(昨天)還吃著我做的飯呢!給我吃點,我渴了餓了可憐可憐我吧我好想吃啊!激發他的愛心,可憐,同情心哈哈,以後讓他幫忙拿東西也容易。我倒並不希望我孩子就認分享,有次他拿了一個自己特別愛吃的小麵包出去玩,有個孩子看見了非得要,我兒子不捨得給(正餓著)並且說他只有一點,不能全給,那家大人不抱著孩子哄著走反而說我孩子不禮貌,憑什麼️就因為我孩子不分享?是不是有了吃的給了就是好孩子,餓死了才算是懂事?!那麼,誰可憐我孩子了?我孩子受苦受難我是不是該向你們討要啊?️我認為分享,那得看物件,我孩子的東西他愛給誰給誰,我沒權利插手,他不願意我就罵他說他是不對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他不懂,我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尊重他,愛他,給他的愛是沒有負擔的。孩子不懂的怎麼表達,結實的護著東西站著不吭聲,媽媽可以拿個其他玩具給小朋友玩,如果那個小朋友非得要孩子手裡的,媽媽就負責安全就好了,其他不要插手,對方太過分的話我通常會堅定而不失禮貌的送客或者抱著孩子走。孩子打人完全是因為不會控制自己,不會用語言的力量,也可能模仿,比如孩子不聽自己意願打了孩子就聽,這是他自己的心得,相信經過家長悉心教育孩子慢慢會改變處理方式的

  • 2 # 陳老師初中數理化

    謝謝邀請!對於孩子的這些表現,父母的確會比較苦惱,但不要過分焦慮。我覺得孩子維護自己東西的行為可以理解,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對自己的東西會有強烈的佔有慾,因此會本能地維護自己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意識會變淡,只要父母加以引導,會讓她的表現不那麼激烈。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分享各種東西,並用語言表達出分享帶來的快樂,用言行舉止來感染她、打動她。

    第二、父母有意識地向孩子索取她的東西,希望她能進行分享,一次不行就兩次,只要她願意分享,就對她表示感謝,並大加讚揚,讓她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

    總之,讓孩子學會分享,必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身邊的親人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讓孩子在一次次分享中,體會其中的快樂,久而久之,孩子會慢慢學會並願意與人分享。

    對於孩子打人的行為,我覺得父母需要加以重視,從教育方式上著手,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一、父母不要一味指責孩子,孩子會有逆反心理,你越是批評她,她越是表現不好。

    第二、父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鼓勵她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願,而不是透過武力。

    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用說教的方式,儘量不要吼孩子或用武力,否則孩子會模仿。

    總之,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安全感建立過程中的一種表現,父母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加以正確的引導,並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就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從而淡化她的佔有慾。3歲以前是孩子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只要父母把握好這個階段的教育,就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好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季小香芹的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