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孟母斷織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註釋】

    ①既:已經。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裡指織布。

    ⑤斯:這。⑥是以:因此。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參考資料:全程教育網

    也叫斷織之誡。

    斷織之誡

    成語斷織之誡

    發音duànzhīzhījiè

    解釋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孟子典故——人獸不遠,僅在一心

    牛山上的樹木曾經十分茂盛,由於它臨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養月息,雨露滋潤,不是沒有嫩枝新芽長出來,然而隨之又受到牛羊的踐踏,所以才變成現在那光禿禿的樣子。人們看到它那光禿禿的樣子,還以為它從來沒有長過成材的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對於人們來說,難道就沒有仁義之心了嗎?他們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頭對於樹林一樣,天天都去砍伐它,這能茂盛嗎?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養,天亮時又得到一點清明之氣,這時,他內心的好惡與人便接近了一點,然而白天的作為又把它擾亂泯滅了,內心不斷地遭到擾亂,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氣不足以儲存,他就和禽獸相差不遠了。別人看見他像禽獸一樣,還以為他不曾有過善的素質,這難道是人本來的情況嗎?所以,如果能得到應有的養育,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生長,要是失去了應有的養育,那就什麼東西也會消失。所以孔子說,"把握就存在,放棄就會消失,出入沒有一定,沒有誰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說的啊

    吃一塹,長一智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上的大陸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