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森林風馬甲

    瀉藥,題主指的是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吧。

    數月前讀過,與一般雞湯勵志書有區別的是,這本書充滿了科學精神和邏輯推理的元素。以科學為魂,來講述自我人生管理,似乎並不多見。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算是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一本。

    不是成功學、不是大道理、也不是近年來流行的“時間管理”(雖然書名會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

    很多讀者對人生管理這類書籍會有“說的好有道理,其實我也知道”的感嘆,而《把時間當作朋友》卻讓人品味到“事實如此,無懈可擊,人生就應該這樣”的境地。

    李笑來作為原新東方的講師,在為年輕人指點迷津方面自有獨到見解,他說“把時間當朋友”,看似文藝腔調,其實邏輯嚴謹,用科學方法而不是勵志故事去幫助年輕人的心智成長,正是這本書的題中之義。

    據說李笑來喜歡在推特上與網友通宵爭論問題,樂此不疲,有人說這是情緒化,有悖他自己的“提升心智”論。我倒認為,具有科學思維和精神的人,必然不是佛性而是狼性的,信奉真理越辯越明、事實越辯越清。我們由此可以充分理解,《把時間當朋友》這本書浸潤著李笑來本人,或者李笑來這種型別的人的理性觀、邏輯觀、科學觀。

    物理學和統籌學,教我們做好日常任務

    《把時間當朋友》“管理”章節,是從縱向角度談個人的任務管理,其中有關於怎樣提高工作效率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透過物理學中的“串聯分壓,並聯分流”,華羅庚的“燒水泡茶”統籌案例,來說明儘量將兩個任務並行的效率提升法;透過對計算機單核CPU的執行機理分析,來引出“時間切片”的效率提升法,後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番茄工作法原理。

    通俗來講,這個策略就是:要麼兩件事一起做,要麼固定時間段內專注做一件事。比如在電腦上寫作和下載電影,就是兩個可以並行一起做的任務,而專注於寫作,避免手機資訊、電話、瀏覽網頁、聊天等等干擾,則是“時間切片”法。你看,其實兩個方法也可以同時應用,共同助力於你的重點任務執行。

    這樣的科學原理分析,有憑有據,讓人不得不信服。

    達爾文演化論,告訴我們正確思考,避免經驗主義

    《把時間當朋友》“學習”章節中,關於達爾文演化論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演化論作為徹底擺脫“感知與經驗”的侷限,去“正確思考”的科學,走過了一條艱辛而坎坷的道路。

    李笑來尤其看重學習中的正確思考,他認為,體驗、試錯、閱讀是學習的基礎渠道,但正確思考,才是學習根本手段。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不懂得正確思考,學習將沒有任何意義。

    學習中正確思考的最大阻礙,則是經驗主義的陷阱。達爾文演化論之所以命運多舛,就是因為它與個人、群體、現有經驗的違悖。人生短短几十秋,無法親身經歷那種幾百萬年尺度上演化,因此沉迷於現有經驗基礎,一葉障目,對背後的邏輯鏈條與科學方法視而不見,拜倒在神創之說的腳下。

    這也可以解釋有許多具有高學歷、高智商的人群,卻聽信謠言、誤入邪教。要論單純的知識儲備,他們恐怕不輸於他人,但思考方式不正確,任憑經驗主義氾濫,就會把自己的人生引入荒誕與幽冥之中。

    所以,要科學學習,科學思考,以防誤入歧途。

    雙盲測試,讓我們警惕因果關係錯誤

    而後,《把時間當朋友》用整整一章來闡述如何“思考”。可見“思考”是李笑來這本書的重頭戲,自我人生管理最關鍵的一環。

    為什麼人必須要勤于思考?李笑來說,因為你是“地球上唯一擁有龐大大腦額葉的物種的成員”,還是老套路,從科學論斷出發。

    在我們的思考實踐中,因果關係分析錯誤是常見的現象。比如聽見公雞報曉,然後太陽從東方升起,但你不能立馬認為前者為因,後者為果,或者反之。為了研究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可以今晚殺了這隻公雞,觀察明天太陽是否依然東昇;反過來選一個陰雨天,觀察公雞是否照常報曉。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書中提到醫學領域中雙盲測試的應用,這是一種檢驗因果關係是否真正存在的科學方法,用來鑑別藥品和治療是“真有療效”還是“安慰劑效應”。在各個行業領域推而廣之,雙盲測試已經成為人類在探索因果關係上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所以,當你的愛人對你說:“聽說當醫生將來最容易找媳婦兒,咱們讓兩個兒子都學醫吧。”

    你可以這麼回他(她):“讓其中一個學醫,另外一個用來做對照組”。

    在《把時間當朋友》這本書中,講述一個觀點或道理,總會讓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引領,層層類比,步步推導,邏輯性極強。在我看來,這恐怕比單純的心靈按摩、勵志故事更具乾貨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距今人類有多少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