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聲音本草
-
2 # 小柒語文閱讀
首先知識分子肯定是有文化的。
你所謂的有知識沒文化的,說的是教養範疇類了。
有的人,讀書很多,卻是沒有多少道德修養的人。
有些人,雖然沒有高學歷,但是做人善良,有底線有原則。是個有道德底線的人。
婆婆不認識字,可是卻是明白事理的人。
總是跟我說:她沒有我有文化,可是她們那個時代的人,懂得好歹。
也就是婆婆說的:不識字要實事。
所以有文化的人,不一定高學歷。
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中國的文字是很博大精深的。
有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可以解釋出很多版本來。
-
3 # 國風文化小棧
簡單點說,比如你是個IT高手,或是個高階電工,高階專業科學家,醫術高超的醫師,高階司機,高階技術工程師,對你來說你所學的專業都是知識,而且由於你達到的業績水平,你都進入了高階階段。算是高知人材。但這些專業知識並不代表你的文化水平也達到了高階。比如,中國最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居然不能寫論文論述他自己的科學發現。
知識之與文化,就好像一個石榴裡的石榴籽兒,全面發展了,知識才能變成文化,如同一個石榴籽成不了一個石榴一樣,單一的知識代表不了文化。
所以國家現在提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
4 # 青石文傳
針對題主所說“有知識沒文化”,我想,這句話表達的側重點是指一個人的素養不夠,也就是沒素質。
那麼相對應的,這裡的知識,很明顯就是指高學歷了。
在《論語 學而篇》裡,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孩子在家孝順父母,外出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從這裡可以明顯看出孔子的理念,他認為一個人應該培養素質為先,以仁德為本,這是文化的內涵。
在此基礎上,還有餘力,則可以學習文化知識。
而如今,我們的教育理念已經本末倒置了,培養了很多有知識沒文化的人。
-
5 # Priscilla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得清楚,知識與文化的定義。
首先讓我們來解讀一下知識,百度百科上這樣說道"知識是符合人類文明方向,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總和。"也可以說知識是指在客觀世界認識的成果。簡單來講知識是能夠被概括被總結,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最常見的輸出形式便是文字。
然而作為一名文科生,我記得高中的《文化生活》課本上是這樣說道"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種解讀給我們展現了一種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點來說可以理解為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但並不全是,可以說是一種內外兼具。輸出方式那就很多了,
定義解讀完畢這樣看來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涵蓋知識的,但不是約等於更不是等於。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這裡可以狹義點把知識比作詩書,把文化比作氣質。到這僅僅說明了,知識的是文化基礎的一部分,但要想達到"氣自華"這樣的高度,僅僅靠知識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啊。但是在大眾意識裡,常常把文化與知識混為一團,他們常常諷刺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為"沒文化",還嬉稱他們為"文盲"。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一個的道德素養等內在層面的品行遠遠高出他的才能方面。這也正是為什麼國在在應試教育下還增加了素質教育。光有知識,沒有文化,不會為人處事,沒有素質涵養,難以走的長遠,因為你滿腹詩書被你骯髒不堪的品行遮的嚴嚴實實的,但相反,知識層面的欠缺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培養。
回覆列表
知識多少是指收到和積累的訊息量大小,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事,聽了多少聲,都是知識;知識,是人生的負載,有多少知識,就揹負了多少負載,所以,只貪著於知識,會成為人生的負累。
文化的高低是指知識被生命內化後形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生命的智慧和元動力,是生命覺悟後形成的自然習性。文化越高,生命越輕鬆豐盛和富足。
所以,人生的圓滿幸福,不在知識的多寡,而在文化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