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海莫律師

    說的比較大一點就是,有恆產者有恆心。需要逐漸豐富自己的內心和追求。就是需求不同了。逐漸進入了精神需求的層面。

    這也說明現在時代進步了,物質比較豐裕了,一些人有錢有閒有時間。不再僅僅是為了活著而費盡了精力。

  • 2 # 火楓一葉

    儀式感有時候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每個週一,學校要說大事,那就是“週一升國旗儀式”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來自內心中的一種“崇敬感、肅靜感”。那種心境,就如同教徒們進入聖教堂參加禮拜一般。

    升國旗中,學生要佩戴紅領巾,行少先隊禮;教師要肅然站立,行注目禮;師生要和著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齊唱《國歌》……這就是“週一升國旗儀式”的主要內容。大家都是司空見慣的,似乎不屑一顧。但經歷過升旗儀式後,師生們的心境確實是非同尋常的。

    想到華人向來很是注重做大事中的那種“儀式感”。儘管我們有時感到特別的程式多、費時間、好繁瑣……但終歸還是要約定俗成地去做。過春節,要掛燈籠、貼春聯、放鞭炮,這些可以稱得上我們“過大年”的儀式。任何一個環節,我們都要一樣樣地去做,不能馬虎,更不能省略的。有人說,這是都是“形式”,主要還是那些“全家人在一起團聚和歡慶的氛圍”。好了,單就“全家人在一起團聚和歡慶的氛圍”中也有好多“儀式感”的東西:坐席要分出長幼大小次列;敬酒要有誰先誰後順序……春節那天,要穿新衣,戴新帽,裡裡外外都是新的;三天年過後還要走親訪友,你來我往的……想一想,哪一樣事情都有“儀式感”東西在裡面。

    一個會議,要有會議程式;一堂課,要有板書設計;一副書法,要有落款​和印章……這些事:主要內容裡面,還有好多次要的東西。至於“程式、設計、落款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那也是“必須有”的東西。因為“次要的東西”丟了,也就剩下一副“架子”;看起來不好看,顯得醜陋無比,倒是顯得“突兀”了。就拿一副書法作品而言,寫的正文要有“藝術性”,落款也不能含糊,缺了印章更不行。現在看看,就是那些細小的東西,往往更有“儀式感”。不是嗎?一副好作品,再蓋上“大印”,就會為其佳作增光添彩。當作者蓋著“大印”的時候,那種“儀式感”更強更霸氣,一直“形而上”的儀式感油然而生。

    去年秋天我參加省農委舉辦的企業家培訓會議,做過“開題會”,也做過“結題會”。叫我做課題負責人,對“開題會”和“結題會”印象最深的還是:開會和閉會中的那種”儀式感“。什麼人做主持,什麼人做開題報告,什麼人做課題點評……都得一樣樣地來。就連放來賓的席卡,也有學問,也講究順序的擺放:要講究醒目位置,要一個個地擺,不能錯位,絲毫馬虎不得。在課題研究結題培訓中,專家們反覆講到,結題時有些程式可以省,有些程式絕對不能省。還有,當各路人馬齊刷刷地坐在出席臺上時,那種“儀式感”真的是個很強很大的“磁場”,那種氛圍直讓人肅然起敬。這樣的感覺簡直是:直到聽完了會議,方才完成了課題開題會的所有儀式。

    其實,人生經歷的好多事,本身都有自己的“儀式”。孩子出生不久,要喝“九朝”“滿月”酒;孩子一週,要給孩子“抓周”。長大成人,結婚辦喜事,其中儀式的東西更多。原來,儀式東西不僅是事物的本身,更是這種事物載體的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算機儲存器可分為哪三類?